近年来,以园艺作物为主的设施农业在有效保障我市蔬菜、西甜瓜、果品、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均衡供应,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功能不全、品牌不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根据《开封市现代农业补短板专项实施方案》、《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汴政办〔2015〕2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优势特色产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设施农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新优势。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银企合作、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工作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推动我市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设施农业基地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与开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分步分区深入推进。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制定扶持政策,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尊重农民意愿,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积极推广应用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现代农艺技术,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坚持无公害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做好“两横一撇一环”设施农业带(“两横”即杞县、通许县、尉氏县沿商登高速两侧设施农业观摩带以及郑汴沿黄大道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龙亭区、祥符区观光设施农业带;“一撇”即祥符区沿日南高速两侧设施农业;“一环”即市郊10公里区域设施农业带)建设,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布局优化、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区域布局和建设内容
(一)蔬菜。到2020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9万亩。其中,杞县建设以辣椒、茄子为主的设施基地2万亩;通许建设以菜花、土豆为主的设施基地2万亩;尉氏建设以韭菜、番茄、黄瓜为主的设施基地2万亩;祥符区建设以番茄、黄瓜为主的设施基地2万亩;顺河区、禹王台区、鼓楼区、龙亭区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市郊10公里区域建设以叶菜类为主的的设施基地1万亩。
因地制宜发展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蔬菜生产,提高12-4月份“冬春淡”蔬菜供给水平。
(二)西甜瓜。到2020年,建成日光温室、大中棚设施西甜瓜基地0.3万亩。其中,通许县建设无籽设施基地0.1万亩;祥符区建设秋延后设施基地0.1万亩;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春提前设施基地亩0.1万。
加强育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集约化育苗,保障早春温室、大棚以及秋延后小拱棚西甜瓜生产。
(三)菊花。到2020年,建成以日光温室、大中棚生产为主的设施花卉苗木基地0.1万亩,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做好各类观赏、药用、食用菊花的栽培和深加工,重点推进中国(开封)菊花高新科技产业园和禹王台区南郊乡“千亩造型菊观赏菊园”项目建设,全面带动开封菊花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同时积极做好蝴蝶兰、仙客来、红豆杉等特色花卉品种的鲜切花、盆花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彩叶树种、地被植物、立体造型等绿化苗木和特色花卉产品。
(四)果树。到2020年,建成以大中棚为主的设施果树基地0.1万亩。主要建设祥符区陈留镇的设施葡萄,祥符区范村乡的设施樱桃,尉氏县大马乡、庄头乡的设施冬枣、桃基地,禹王台区汪屯乡“千亩果园”和“千亩设施葡萄园”基地。
着力推进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重点任务
(一)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区。以科技和市场为导向,综合考量地域特点、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土壤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类型及栽培模式,按照不同设施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结合当地栽培技术水平及农民愿望,推动设施农业由以常规蔬菜为主,向稀特蔬菜、果品、西甜瓜、观赏花卉苗木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全年生产与供应。
(二)加强基地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引导产业提档升级。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选择设施类型与棚架结构。根据目标市场要求,科学确定种植品种及高效栽培模式。推广管道灌溉产品,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推广移栽机、卷帘机、微耕机等农机使用技术。积极推进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在设施农业集中产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化监管、数字化检测网络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管理平台。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范生产过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落实产品质量责任制,推进建立涵盖生产者信息、投入品进出库记录、生产档案信息、产品质量检测信息等内容的产品信息标识体系。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控、风险严管、产管并重,加强全程追溯管理,明确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夯实各环节、各方面责任,实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四)抓好防灾减灾。加快温室、大棚建设步伐,推广结构合理、采光科学的日光温室和性能优良的新型塑料大棚。对一些老旧设施,要通过加固棚室骨架、更换覆盖材料、完善排灌设施等办法,及时修缮改造,促进设施更新换代,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要充分认识低温、寡照、强降温、寒潮、雨雪、风雹、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及早制定设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采取应对措施,保障生产安全。要加强病虫监测与防控,大力应用生态栽培技术、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减轻病虫危害损失。进一步探索、完善设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办法,探索商业保险模式,不断扩大保险范围,着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五)发展“互联网+”设施农业。要切实发挥互联网在设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平台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开展农村电商服务,逐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六)发展观光设施农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观光农业中的作用,利用“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降库存、补短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成立开封市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县区主要领导及市直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成员,拟订设施农业发展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示范、服务等功能模块,明确具体负责人,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绩效考核。
(二)强化责任落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财政、税收、土地、信贷、金融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市农林局牵头落实设施农业发展工作,指导设施农业产业整体发展,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安排现有渠道资金予以支持。市财政局要围绕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落实现有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土地政策。市金融办、市农发行等负责落实金融政策等。市农机局负责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市场发展局负责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建立责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任务。
(三)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加大市财政投入力度,用于扶持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主要用于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标准园创建、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各县区也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相关补贴,重点支持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冷链设施、交通运输设施、排灌设施等条件。
(四)加强科技支撑。要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深入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集成与融合,促进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齐头并进,逐步建立不同设施类型、不同茬口安排的高效、节能、安全、轻简、可持续等栽培模式,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质量安全隐患、投入大、费工多、连作障碍等突出问题;要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与园区经营管理培训。在关键季节,针对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技术、水肥一体化和涵养水分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光伏农业技术等技术,深入重点产区开展巡回指导,帮助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五)创新经营机制。扶持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化经营。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城市有识人士下乡创业,参与建设设施农业。加快产销两地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组织化、信息化程度。
(六)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各地开展特色村、精品合作社、星级示范户创建。在提升开封菊花、汴梁西瓜、汴南脆黄瓜等传统名优品牌基础上,力争催生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特色产品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