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7〕3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淮南推进工程和“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市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市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分业施策、企业主体、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系统推进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夯实融合发展新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重一创”建设,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市。
(二)主要目标。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5%;相比2015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0,突破一批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的制造新技术,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制造新模式,催生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制造业新业态,培育一批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进一步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1.推进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开展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创业孵化等,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产品、组织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鼓励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密切与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支持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创新平台,深度整合、开放共享产学研“双创”资源,加快构建支持协同研发和技术扩散的“双创”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淮南航天卫星应用产业园、寿县“互联网+”产业园等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企业征信、检验检测、质量品牌等方面服务,依托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构建低门槛、低成本、广覆盖、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环境。支持安徽中意之旅、华印机电、二十一世纪空间信息技术公司、画时代、一土科技、南乡子等企业创建一批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开发区(园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对制造业“双创”平台和创业企业提供优质通信解决方案,将宽带与大数据、云服务等创新业务相结合,对初创企业提供优惠云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经开区管委会、市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电信淮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淮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
3.加强工业云与大数据应用。加快各类工业云平台建设,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鼓励创新工业云服务内容与模式,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研发、制造和服务资源的集聚、开放与共享。加快开发和应用工业大数据,支持研发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发展基于数据全面集成、行业应用模型和开发工具共享的工业数据服务,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市政府信息办、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二)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1.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在机械、汽车、电子电气、食品、纺织、医药、物流仓储等领域加快实施“机器换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到2018年底,形成15个以上国内先进、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20家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1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建成数字化车间15个、智能工厂3个;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2.推广网络化制造模式。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推动网络控制、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企业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系统的横向集成,以及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发展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大规模定制模式,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重点在矿用机械、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推动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3.鼓励企业跨界合作。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采取合资合作或并购等形式,成立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产品革新、模式创新和业务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形成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
4.培育工业电子商务。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在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生产流通的高效协同。引导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和应用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并引导平台向信息发布、在线交流、加工定制、技术服务、网上交易、跨境贸易、物流配送、跟踪追溯、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
(三)强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
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不断增强软硬件基础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光纤网络向超高速、超大容量拓展升级,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覆盖城乡的4G和重点区域的WLAN高速无线宽带网。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需求,加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区和众创空间的宽带网络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不断提升宽带接入服务水平,提高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通高速带宽专线服务,逐步实现智能设备、业务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国电信淮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淮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中国铁塔淮南分公司)
2.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国家“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和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依托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产业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争创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和服务三大中心。依托中科院大气所,建设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超算中心。立足我市在矿用电子、光纤传感、RFID芯片等产品制造方面的产业基础,加快智能矿用电子设备、智能光缆、电子软标签及物联网感知层建设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与数据采集、传输相关的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中国声谷”相关项目,发展基于语音交互智能的终端设备制造产业。面向智慧健康服务,探索开发低功耗、功能强的可穿戴式医疗产品。推动建设安徽视频云运营基地项目,开发生产应用于公安、金融等关键领域的视频存储、显示控制等系列化产品。大力发展工业软件,重点支持软件企业面向工业企业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软件和服务,以及设计标准、零部件库、设计案例等共性资源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政府信息办、市科技局)
3.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围绕发展智能制造,组织开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应用试点示范,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剥离重组,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展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提升等工作。(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4.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信息采集汇总和分析通报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积极开展工业企业信息安全保障试点示范,推动访问控制、追踪溯源、商业信息及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以提升工业信息安全监测、评估、验证和应急处置等能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专业资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安全支撑。积极推进数字证书的规范使用和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依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督促指导重点领域工业企业逐项落实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法律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责任单位:市网宣办、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中国电信淮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淮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减负的各项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环境。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完善企业内部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促进国有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激发企业活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强化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结合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淮南推进工程和“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项目谋划,建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项目库。主动对接国家、省组织实施的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双创”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加强调度推动,狠抓项目落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相关专项资金、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研究建立市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双创”平台建设运营、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和制造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政府采购云计算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结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四)加强金融支持。积极对接省产融合作试点,支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双创”平台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加大续贷“过桥”资金规模,全面开展“税融通”等金融服务,增强制造企业融资能力。积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发债,支持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扩大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淮南中心支行、淮南银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用地用房保障。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实行5年过渡期内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工业厂房、企业库房和物流设施等资源,为致力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在推动“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转型发展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将腾退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鼓励市内高校加强“互联网+”相关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在相关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加强制造业与互联网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结合实施相关人才项目,加强融合发展职业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企业中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壮大互联网应用人才队伍。完善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吸引具备创新能力的跨界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
(七)推动开放发展。深化与中央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和外企合作,鼓励市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市外资金、技术投向我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企业共同推广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加快“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境技术合作、并购和投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利用全球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支持和促进我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研究建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淮南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质量和效益,加强运行监测和调度协调,部署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同配合,抓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要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考核评估,确保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