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17〕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域特色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93号)、《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梧发〔2017〕13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发展全域旅游,做强县域特色旅游,加快县域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县域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整合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实施脱贫攻坚,推动共建共享,打造特色突出、品牌形象鲜明、旅游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优良的旅游县(市、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县域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为我市“三个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我市县域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旅游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以国家和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在全市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县域特色旅游跨越式发展。
——县域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旅游总消费突破50亿元的县(市、区)超过2个,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县域旅游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到2020年,推进创建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创建2个自治区区域旅游示范区或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推动旅游景区品质升级,力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超过10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零突破,自治区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超过2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以上,广西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突破11家;推进创建2个旅游型特色小镇,培育和打造1个旅游产业集聚区。
——县域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到2020年,全市各县(市、区)的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总数突破5家,旅行社总数超过30家;在全市各县(市、区)建成20个以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服务点,A级旅游厕所数量超过61座,星级汽车旅游营地达到5个;成功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酒店、智慧旅游城镇和智慧旅游乡村,基本建成我市智慧旅游体系。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双创双促”工程,加快推进县域旅游跨越发展。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双创双促”的同步建设工作。推动蒙山县同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各县(市、区)主动争创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强化专项指导,突出县域特色旅游,通过“全景、全业、全季、全通、全民”五全模式推动“双创双促”工作。完善基础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景城共建,“全景”推进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积极培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休闲康养、体育竞技等产旅融合新业态,形成产业的“全业”聚集,推动“全民”参与;结合旅游项目的整合提升和开发新建,打造“全季”旅游产品;全面建设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内河航运、景区专用道路为补充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实现内外交通一体化,“全通”构建主客共享服务体系,促进县域旅游整体发展。〔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着力建设岭南风情旅游文化休闲品牌。以骑楼城—龙母庙景区、苍海旅游度假区、梧州军博园、泗洲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将万秀区打造成以文化休闲、滨江休闲、夜娱休闲等为特色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将长洲区、龙圩区打造成以水上运动、生态休闲、创意文旅等为内容的“休闲时尚活力城”。全业提升梧州市各城区的休闲内涵,形成梧州全域旅游核心区。
打造苍梧六堡茶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以六堡特色小镇、木双生态小镇、培中古村落、仙迹桃花岛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依托六堡茶船古道,创新开发特色旅游,打造山水茶乡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
提升岑溪山地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以天龙顶山地休闲景区的提升建设等为重点,以孝道感恩、山地养生、民俗节庆等旅游产品为主,主动与广东西部地区对接进行旅游区域化集聚发展,打造山地休闲养生旅游胜地。
构建藤县水上风情休闲旅游品牌。围绕水陆联动,以石表山休闲旅游景区、太平狮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江·龙母水乡百里画廊旅游区建设为重点,提升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舞狮文化等特色节庆,提高片区旅游吸引力,打造西江风情休闲旅游品牌。
培育蒙山武侠文化旅游品牌。深入开发蒙山独特的梁羽生武侠文化、太平天国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长寿文化、瑶族文化、丝绸文化,打造出以峡谷、瑶寨、山水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端养生休闲旅游产品。依托蒙山紧靠大桂林旅游圈的区位优势,加快与荔浦、阳朔、金秀、昭平等周边地区旅游强县联合游线开发,将蒙山融入优势旅游线路,“借力”发展蒙山旅游。全面建成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三)优化完善县域旅游产业要素,壮大县域旅游产业规模。
培育核心旅游吸引物,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以国家4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推进各县(市、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断丰富旅游景区配套要素,培育旅游新业态。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引导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其他景区完善旅游设施和提升旅游服务。〔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国土资源局、住建委、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农委、文新广电局〕
提升旅游住宿品质,发展特色旅游住宿业态。促进各县(市、区)高品质旅游住宿设施改造升级,争取每个县(市、区)拥有一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鼓励建设五星级旅游饭店;引进经济型旅游饭店,提升商务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整体品质和集聚规模;积极发展类型多样的主题酒店和度假酒店;大力发展以古村落、庄园、民族村寨等为载体的特色民宿。〔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商务局、旅游发展委、住建委、国土资源局、农委、林业局、水利局〕
丰富旅游餐饮业态,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各县(市、区)挖掘本地特色美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餐饮集聚区;挖掘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推出绿色生态、药膳养生、民族特色等菜系,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品牌;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旅游节庆,提高当地饮食文化知名度。〔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商务局、旅游发展委、住建委、农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大力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机构)发展,开发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旅游商品,推动“梧州有礼”品牌打造。依托城区、景区建设特色旅游购物街区;积极开拓多种形式、各种平台的特色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节庆营销加大推广力度,从而推进旅游商品自主品牌的创建和知名度的提升。〔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商务局、旅游发展委、住建委、工信委〕
完善休闲娱乐设施,培育特色旅游演艺品牌。在各县(市、区)建设兼具休闲和旅游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结合城区、镇区建设,打造特色休闲街区,完善休闲娱乐设施;加强旅游演艺品牌建设,推动文艺团体紧扣历史、民俗等主题,开发茶文化、粤剧、龙母文化、舞狮文化等旅游演艺精品;完善各旅游景区景点娱乐设施,鼓励旅游景区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文新广电局、旅游发展委、住建委〕
(四)实施“产业+旅游”战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与旅游融合。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等农旅品牌创建;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鼓励发展创意农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特产品向乡村旅游特色商品转化。〔牵头单位:市农委、财政局、旅游发展委、住建委、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林业与旅游融合。挖掘梧州“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底蕴,依托白云山、太平狮山、小娘山、石表山、飞龙湖等森林风光和林业种植资源,深度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度假、森林科普、森林探险、森林运动、森林养生等旅游产品,推动森林旅游示范点和森林人家建设,促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资源景区化和特色化开发,推动林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林业局〕
水利与旅游融合。大力开发水上休闲运动、水利工程科普体验游等旅游产品,依托我市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将水利风景区作为生态旅游的载体,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牵头单位:市水利局、旅游发展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工业与旅游融合。依托人工宝石、六堡茶、龟苓膏、丝绸、蜂业等特色工业企业,打造富有创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工业”跨界融合,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多元发展,建设一批工业旅游创新示范点。〔牵头单位:市工信委、旅游发展委、宝石产业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粤剧节、东方狮王文化周、六堡茶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品质,着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基地和文化生态村,深入挖掘粤剧、龙舟、舞狮、疍家等文化资源,形成梧州原生岭南文化品牌。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旅游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引导梧州文化产业集聚化、创新化、市场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文新广电局、旅游发展委、体育局、茶产业办、住建委、民宗委、国土资源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健康与旅游融合。大力发展河湾养生、山地养生、茶乡养生等养生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建设提升苍海旅游度假区、天龙顶山地休闲景区、苍梧六堡旅游区等养生度假旅游项目,打造一批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休闲疗养项目,推进康旅融合有效载体建设。建设提升健康产品深加工基地,开发健康管理、康复调理等中医健康理疗旅游产品,塑造梧州药膳养生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卫生计生委、民政局、住建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外事侨务办〕
商贸与旅游融合。推进梧州商务会展高端化发展,完善会展场所配套设施,培育专业化会展企业和人才队伍,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商旅产业链。积极推进西江经济带(梧州)桂粤跨境电商产业园、宝石园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等建设,扩大梧州宝石节影响力,提升梧州电子商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旅游发展委、外事侨务办、宝石产业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体育与旅游融合。鼓励发展本土户外运动俱乐部,形成以俱乐部为主导、产业链运作、基地为核心吸引力的“户外运动+服务社区”盈利模式,配套齐全的休闲度假设施,拓展客户群、拉高休闲度假档次。积极引入以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滑翔动力伞、水上摩托艇、皮划艇、汽车越野拉力赛、赛龙舟、足球联赛等为主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以赛事吸引游客和市场关注,发展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牵头单位:市体育局、旅游发展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五)提升集聚发展效益,建设旅游产业集群。
打造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环城生态旅游圈、茶船古道休闲旅游区、西江风情旅游区等跨县域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集聚区内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在产业链配套上既有协作又有专业分工,发挥集聚规模效应。〔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旅游发展委、林业局、环保局、农委、茶产业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培育一批旅游型特色小镇。支持各县(市、区)培育特色小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以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产业等为依托,打造六堡茶、丝绸、体育、康养等多种类型特色旅游小镇,完善特色小镇的旅游集散、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市住建委、旅游发展委、文新广电局、体育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委、卫生计生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六)完善旅游配套,提升县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县域旅游交通网络及交通服务。改造升级县城通往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旅游瓶颈;加快推进从市区到4A级及以上景区,以及景区间的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建设;支持建设高铁无轨站,实现县域内车站、码头、机场的交通换乘无缝对接;促进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交通干线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旅游驿站、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完善游憩与交通服务设施;以西江(浔江段)、绣江、桂江为重点,开通内河水上旅游航线,建设游船和游艇码头;加快推进汽车旅游营地建设和汽车旅游营地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山地型、湖畔型、森林型和民族民俗型等不同主题的汽车旅游营地。到2020年底前,实现建设3个以上汽车旅游营地。〔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旅游发展委、发展改革委、桂东公路管理局、市政园林管理局〕
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启动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运作、一厕多能、以商养厕等方式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和服务,各县(市、区)涉旅场所应按照标准改造和新建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厕所,4A级以上旅游景区厕所应建设第三卫生间。〔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住建委、发展改革委〕
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南广高铁梧州站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各县(市、区)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在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村屯设立旅游集散点,通过旅游公交和旅游专线车,连接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集散点,形成旅游集散网络;完善县级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在机场、高铁站、汽车客运站、码头等集散地和城区商业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结合旅游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点,建立县域旅游咨询服务数据库和网络。〔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发展改革委、住建委、交通运输局、工信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标准,全面完善辖区内高速公路和旅游干线公路上的旅游交通标识,交通集散地、星级饭店、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旅行服务商经营场所等涉旅场所应设置和完善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做好辖区内全区、全市和全县(市、区)三级旅游导览图设置,每年按要求及时更换新版旅游导览图,以方便市民游客出行需求。〔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市交通运输局、桂东公路管理局、市政园林管理局〕
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大数据平台,构建和完善梧州旅游产业运行监测,汇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公共服务信息宣传营销,开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设立手机导游、电子地图、实时查询等功能模块。充分利用梧州旅游微信公众号、梧州旅游线上游客服务中心、今日头条旅游政务号、腾讯旅游企鹅号等新媒介新平台,大力宣传推送梧州旅游咨询,进一步提升梧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完成全市4A级景区视频监控摄像头及数据接入广西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平台正式运行。鼓励开发旅游应用软件(APP),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推进智慧旅游企业示范工作,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县城。〔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委、科技局〕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集旅游安全机制、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安全监管局、旅游发展委、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质监局、文新广电局、卫生计生委〕
(七)扩大旅游宣传推广,构建开放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塑造县域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各县(市、区)应在梧州“原味岭南·休闲梧州”总体旅游形象下,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品牌、节庆品牌、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等,打造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
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各县(市、区)应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制作一批实用性强、携带方便、传播性广的旅游电子书、高清广告宣传片、立体视频等宣传促销材料;扩大旅游宣传推广的渠道,组织高铁旅游营销,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施精准营销,帮扶旅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或与电商合作营销。
构建立体营销体系。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个体经营者—游客”四位联动的立体营销体系,形成全县齐动、内外互动的全域化旅游营销格局。
〔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文新广电局、投资促进局〕
(八)加强资源保护,营造“全景皆美”的旅游环境。
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区域内河流、湖泊、森林、湿地、山地等生态环境和遗址遗迹、传统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完善旅游景区、旅游村镇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旅游干线公路沿线村镇和旅游景区、旅游村镇立面改造工程,美化绿化涉旅场所、旅游公路沿线可视地域和滨水区域;鼓励建设绿色饭店和绿色景区,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绿色旅游消费。〔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环保局、住建委、文新广电局、旅游发展委、农委、林业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
(九)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各县(市、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格监督旅游企业诚实守信经营,建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保障执法人员和经费投入,畅通旅游投诉渠道,维持旅游市场有序运行。推动文明旅游,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社会信用制度。
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各县(市、区)要积极引进大资本、高技术、高管理水平的大型旅游企业,培育本地旅游投资开发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建立旅游联合体,促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旅游企业联合;建立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向经营专业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拓展众创空间,建设公开、便利、高效的旅游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大众创业旅游项目库。
〔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国资委、商务局、工商局、财政局、工信委、投资促进局〕
(十)深化旅游合作,构建旅游合作新格局。
深化区域旅游协作。鼓励各县(市、区)与周边市县在产品建设、线路联动、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旅游合作,建立跨区跨省旅游联盟体。依托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联盟,依托梧州—广州、梧州—佛山、梧州—肇庆、梧州—茂名、梧州—云浮等多地政府间的良好合作基础,开展各县(市、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宣传推广与线路合作,打造特色旅游带。在桂东南岭南风情旅游联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打造桂东南生态旅游区,加快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市场拓展和人才流动。〔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文新广电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加强跨境旅游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宣传推广、投资促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人才交流、客源互送等多领域合作。〔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外事侨务办、旅游发展委、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商务局、投资促进局、住建委〕
(十一)引导全民参与,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管。
鼓励全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规划公示和公众建议,引导行业组织、市场主体和群众参与旅游规划的研讨和编制;发布旅游创业政策,构筑旅游创业信息交流平台,鼓励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创业活动;建立旅游志愿者培训和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旅游景区、旅游商业街区、游客集散场所等涉旅场所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形成旅游共建大格局。〔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旅游发展委、住建委、人社局〕
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工程。各县(市、区)积极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积极组织旅游企业招收贫困人口上岗工作,举办旅游技能培训班和旅游扶贫专场招聘会;引导农村建立旅游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推动产业扶贫;扶持贫困人员自主创业或以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分享旅游红利;加快推进贫困村旅游项目、对外交通道路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优化乡村旅游和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完善旅游行政执法机构,鼓励设立联合执法机构。明确旅游综合监管责任分工,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和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监管责任,切实强化旅游监督管理,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四、政策保障
(一)出台奖励扶持政策。
落实好自治区促进县域特色旅游发展奖励的各项政策,结合梧州实际,制定出台我市促进县域特色旅游发展的奖励办法和扶持政策。(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财政局、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二)强化用地政策保障。
各县(市、区)政府要统筹保障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用地供给需求,市县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旅游项目,按照分级保障的原则予以保障用地指标。旅游扶贫村、重点旅游项目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适当给予用地保障。〔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农委、林业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各县(市、区)应制定促进旅游投融资的具体方案,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经营,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在金融交易市场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通过资产证券化扩大融资。〔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五、组织措施
(一)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构建特色旅游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发展特色旅游的实施方案,建立县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重大政策、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特色旅游“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二是部门协调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加强旅游部门职能建设,强化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统筹发展改革、工信、公安、司法、财政、人社、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旅游、交通运输、住建、农业、林业、文化、体育、扶贫、金融、统计、工商、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协调推进旅游工作,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台账,落实各项工作,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及本级相关规划,推进县域旅游发展工作任务,加强县域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等的衔接工作,统筹推进县域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二)加强人才建设。
各县(市、区)要实施旅游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行业协会等,定期组织人才学习和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培训班,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创意策划、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和资格认证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素质;制定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长效人才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旅游发展委、人社局、教育局〕
(三)加强督促考核。
积极落实县域特色旅游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中,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绩效办、人社局、旅游发展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