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总体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发挥我市农业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突出“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优势粮食产业、高效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四个攻坚方向,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攻坚目标
到2018年,全市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等100家,打造一批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优势粮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0万亩,基本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优质谷子、红薯等面积不断扩大;高效农业初具规模,以优质花生为主的油料面积达到6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万亩,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大面积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肉牛出栏0.5万头,新增肉羊出栏1万只,新增奶牛存栏0.2万头。形成各具特色、效益突出、资源配置高效的种养业布局。
到2020年,全市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基本形成“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提升发展生态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等120家,初步形成“一环四线两组团”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线路;优势粮食产业产能效益进一步提升,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0万亩,基本实现订单生产,优质谷子、红薯等规模、效益不断提升;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以优质花生为主的油料面积达到6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2万亩,间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广泛普及;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增肉牛出栏1万头,新增肉羊出栏2万头,新增奶牛存栏0.5万头,初步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养业格局。
三、攻坚任务
(一)以布局区域化为重点,调优结构突出特色
一是积极推进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构建“两圈、两岭、三区、三带”都市生态农业空间布局,“两圈”即“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6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辐射圈”,“两岭”即北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南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三区”即殷商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带”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带、红旗渠休闲农业旅游带、黄河故道立体生态农业观光带,逐步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补充,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一环四线两组团”休闲观光农业线路。“一环”即环城特色农业休闲游,“四线”即东线——农事活动体验游、南线——农业生态观光游、西线——休闲养生度假游、北线——殷商农耕文化游,“两组团”即红旗渠休闲观光农业游组团、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游组团。积极搞好瓜菜菌果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等景点建设,组织好腊梅节、冬枣采摘节等节假日休闲活动。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度假养生等多元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新业态,推动融合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粮食产业。立足我市发展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布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我市优势粮食产业实现高水平、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东部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等高标准粮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推进专种专收专管专储专加工,确保优质优价;积极推进特色粮食作物发展,以西部林州市、殷都区等丘陵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谷子、红薯等特色耐旱粮食作物,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提升优质谷子、红薯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作物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作物,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扩大优质花生种植规模,以“中国花生之乡”内黄县为主要产区,辐射带动安阳县东部、汤阴县东部适宜种植地区,主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以油促粮、双优双增”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优质大果花生,示范推广高油酸油用、食用花生新品种,促进优质花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内黄县和市区及各县城区周边为重点,充分发挥好内黄果蔬城等专业市场的集散作用和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生产基地;积极推广高效种植模式,以东部平原地区为主,因地制宜示范发展“麦套尖椒”、“温室黄瓜套种苦瓜”、“一茬西瓜一茬菜”以及枣粮椒间作、枣粮油间作等成熟的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
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提升以肉牛、奶牛、肉羊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坚持种养结合、草畜配套,以汤阴县为重点建立草畜产品加工核心区,以内黄县、汤阴县、林州市、殷都区为重点建立肉牛肉羊养殖带,以安阳县、龙安区为重点建立城郊奶牛养殖区,不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以经营规模化为重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规范管理,整合提升,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围绕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支持开展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到2020年,全市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达到65%,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达到85%。
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两圈、两岭、三区、三带”空间布局和“一环四线两组团”休闲观光农业线路,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湿地公园、民居农庄、休闲渔园等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举办好西瓜节、桃花节、红枣节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的专业村、示范农庄、主题公园,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
优势粮食产业要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种植,打造一批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支持、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度高的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要积极推广安阳县广源种植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和专收专管专储,实现产销对接;优质谷子生产要依托市农科院谷子育种优势,积极推广豫谷18等优良谷子新品种,建立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加大与京、津等大中城市的产销对接,培育我市谷子品牌,做大做强我市谷子产业;红薯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烤食型、鲜食型和加工专用型等专用品种,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提供育苗、种植、管理、收获到储藏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服务,带动发展红薯种植,形成完善的红薯产业链条。
高效农业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服务带动等措施,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优质花生要以整乡、整村为单位,建立优质花生生产示范区,搞好高油酸花生绿色高产高效规模化生产示范,实行统一供种、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服务,促进优质花生产业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要重点抓好内黄县东庄、马上、梁庄等一批温棚基地建设,扩大日光温室、标准钢架大棚面积,搞好工厂化集约育苗,逐步实现工厂化育苗全覆盖。
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积极推广“龙头+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支持规模养殖企业、畜牧加工企业等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销售、统一质量控制”五统一服务,做到利益分享、风险共担。
(三)以生产标准化为重点,保障安全提升品质
加强标准制定和示范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重点抓好汤阴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内黄县国家级花生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工作。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300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要按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节水省肥原则,认真实施好国家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积极示范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减少粮食污染,提升粮食品质。积极制定谷子、红薯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搞好组织实施。
优质花生生产要围绕种植、加工、储藏等生产环节,制定适宜我市不同种植模式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各项规程及标准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设施设备以及产品的标准化,提升花生品质、品相、品牌。强化技术集成与推广转化,推广节肥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防止黄曲霉素污染等关键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膜,减少农膜污染。
设施蔬菜生产要加快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基础,生产企业标准为补充的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快专业化、设施化、园区化发展,提升蔬菜市场竞争力。
标准化规模养殖要按照“畜禽良种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粪污无害化、养殖生态化”的标准化要求,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挥标准化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标准化畜舍、智能化饲喂系统、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园林绿化花园式养殖,推动和引导畜牧生产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
(四)以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延伸链条促进融合
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围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优质草畜等主导产业,强基地、壮加工、促流通,进一步做强粮食、油料产业集群,提升瓜菜菌产业集群,壮大畜牧产业集群,促进农业资源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终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加快推进内黄果蔬城、汤阴农产品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产地农产品预冷设施等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生产与销售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以上。
优质专用小麦以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今麦郎面粉(汤阴)有限公司、博大面业、安良粮油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安阳县广源等小麦种植合作社为纽带,发展规模化订单生产,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优质谷子以林州市洪河米业、汤阴县鑫贞德有机农业公司等为龙头,以安阳市农科院为技术支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带动模式,发展谷子规模化种植,开展谷子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建自主品牌,加快产业化进程。
红薯发展上以殷都区兴洪薯业合作社、龙安区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带动优质红薯基地建设,搞好储藏保鲜服务,积极引进红薯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带动薯农增收致富。
优质花生以河南省星河油脂有限公司、安阳市腾达食品有限公司和安阳统一粮油有限公司等大型花生油脂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内黄鼎盛等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扩大优质花生种植规模,重点发展高油酸油用、食用大果优质花生,拉升花生产业链条,搞好花生油、花生酱等精深加工,打造优质花生产业示范区。
设施蔬菜产业以内黄果蔬城、蔬菜科技博览园为龙头,着力引进一批蔬菜精深加工项目,拉升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紧紧围绕肉牛、奶牛和肉羊产业,发展壮大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加速引进经营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壮大汤阴万山肉羊产业集群,加大肉牛、奶牛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高尖端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牛肉精深加工和乳品加工项目,尽快填补我市牛肉、乳品加工企业空白。
四、攻坚措施
(一)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对于上级财政支持由地方立项的补助资金,要结合我市实际,集中用于支持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支持重点环节和区域,发挥政策聚合效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市级财政安排的新增支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新品种引进推广、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支持肉牛母牛养殖补贴、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粮改饲试点的扩大。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银行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切实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7年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完善乡镇和区域农技站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一喷三防”、农机深耕深松等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支持“农飞客”航空植保等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三)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以汤阴县、内黄县为核心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内先进的科技开放平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重点引进培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高油酸花生品种、苜蓿等优质牧草,肉牛、奶牛和肉羊品种选育推广,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提升蔬菜工厂化育苗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内黄农业科技博览园高科技智能化育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实施“互联网+农业”12316项目,建立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安阳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
(四)创新农业产品流通体系
加快推进内黄果蔬城二期、汤阴农产品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县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抓好供销社“扁担百百网”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千乡万村”、“京东千县燎原”、“苏宁最美乡村”等农业电商项目实施,着力促进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五)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加快构建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基础,以原产地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认证,积极培育安阳县优质强筋小麦,内黄优质花生、尖椒,林州谷子、中药材、太行裘皮羊,汤阴县有机食品,“南北两岭”红薯、谷子,龙安区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和扩大安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