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和“三个推进”重大决策部署,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94号)和《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阜政发〔2015〕31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助推阜新转型升级为宗旨,以遵循教育、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服务三次产业做大做强为核心,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为重点,以建设“校企联盟”为抓手,促进供需双侧深度融合,为推动阜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遵循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阜新重点产业集群,组建“校企联盟”。
对接产业、服务转型。直面阜新转型升级对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用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侧的放大镜,聚焦高中等职业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质量,增强三次产业发展的能量。
融合发展、互利共赢。依托职教联盟,积极推进供给侧的中、高衔接和普职沟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供需双侧媒介和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供需双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赢。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树立开放意识,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校企、校所、校校、校地之间壁垒,打造优质学校和品牌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大力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三)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职业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0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推动学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主动适应和基本满足阜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供给结构明显改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10所左右,中高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万人。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要求,支持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重点建设1所市属高等职业学校,1所国家和2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标准化职教中心,3所特色学校。紧紧围绕阜新产业集群发展,强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和市级品牌专业。
供给质量明显提升。重点打造足够数量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精心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校内产品(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水平职业培训基地和先进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集中搭建阜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10万人,各类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城乡社区教育100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供给主体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政策引导、绩效考核与经费调节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办学体制,建立多元投入、“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和科技供给体系;对接三次产业重点打造10个“贴紧靠实、捆绑发展”的校企联盟。
二、重点任务
(一)启动“双高”工程,大力调整供给结构。
1.优化学校布局,打造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和建设标准,开展教育评估、评价。对办学规模效益小、条件差、质量低、社会声誉差的学校,以合作、托管、撤并等方式,坚决予以调整。支持和鼓励行业学校强强联合、特色发展、做优做强,实现资源重组、资产盘活、降低成本、效益最大化。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0所左右,供给结构更加合理,优质资源明显增强,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高水平优质特色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建立健全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重复设置、培养规模过剩、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进行减招、停招直至撤销;转设和增设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坚持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专业数据库及信息平台,持续推进专业评估评价,依据评估评价结果配置教育资源和动态调节专业结构。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由168个调整至106个。重点打造职业院校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12个,市级品牌专业20个。(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二)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供给质量。
1.全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增强教育供给的原动力。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解决引进有实践专业教师的待遇问题,吸引企业管理人员、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将具有“双师结构”教师比例提高到60%以上。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根据企业岗位的操作要求、规范和技能,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和招聘会现场,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等;聚焦校企科技攻关重大问题,大力加强校企、校所、校地等产学研合作。三是注重考核评价。深化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办法,建立以实际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和绩效奖励制度。(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编委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扎实推进“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有效供给能力。一是以“专业带头人”工作室为纽带,按着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职业岗位及行业标准,全面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二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匠心精神”为切入点,支持玛瑙、皮革、服装、美容美发等专业开展师徒传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推动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三是以“校企联盟”为依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建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品(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四是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全面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和“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夯实做大“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一是构建以阜新高专为龙头,阜彰两县职教中心为骨干,乡镇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市、县、乡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是打造专家讲座、沙龙研讨、异地考察、项目实做、“互联网+创业转移”的培训模式。四是汇集校内外资源,建立一批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工人”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农村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大工程”,特别是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成人学历提高和远程教育培训。大规模开展各种形式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城乡社区教育。到2020年,累计各种培训达100万人次。(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创新体制机制,有效增强供给活力。
1.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增强办学思想活力。将教育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格局之中,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注入学校顶层设计,推动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整体提高。将职业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驱动力最佳结合点的高位势能,转化为反哺社会、行业企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强劲动能,并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综合提升。(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2.注重供给侧管理,增强供给内生动力。各级政府要发挥好统筹规划、政策保障、协同服务和监督考核作用,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引导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出特色、办出质量。高中等职业院校在自主办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善治理结构,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对于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广大教师的创新活力。(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3.打造校企联盟,构建供需合作抓手。以产业为核心,联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高专和我市一、二、三产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供给和需求充分合作发展的校企联盟。一是联合国家或省内涉农科研院所、农业产业骨干企业、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建设一批农业产业校企(地)协同创新骨干联盟;二是联合工业产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业产业校企协同创新骨干联盟;三是联合相关企业、院所,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校企(地)协同创新骨干联盟。2017年,面向我市大中型骨干企业,重点打造10个以供给和需求充分合作发展的校企联盟。做到“紧贴靠实,捆绑发展”,“形成合力、抱团服务”。
依托联盟,需求侧的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格、类型、特色,提出产品和生产技术升级创新的需求。供给侧的高中等职业院校,紧跟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和标准、更新课程内容,为企业开展订单、订制式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兼容职教集团建设,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升级。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机制,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推进高中等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到2020年,联盟对市内高中等职业学校、大中型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教育、人社、发改、财政、工信、农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阜新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创造条件,推动和支持高中等职业院校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市教育局要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做好统筹规划,协调推动和落实有关工作,保障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顺利开展。高中等职业院校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务求实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
(二)营造改革环境。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创造和优化环境、条件,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要落实好教育、科技、人口、人事、财税、土地、金融、知识产权等各方面政策,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环境,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事一议”、“一校一策”方式,研究解决个性化问题和支持政策。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
(三)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与绩效挂钩的拨款方式改革,充分发挥经费使用效率,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下,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强力推进“双高”工程建设,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建立供给与需求、规模与质量、贡献与绩效相挂钩的经费分配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高中等职业院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优化调整经费支持结构。(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四)强化绩效考核。制定高中等职业院校分类指导和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重点对学校供给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业绩,产学研合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等关键指标进行考核。建立招生就业、人才计划、科研任务、经费投入、国际合作等方面政策与考核结果相挂钩机制,推动高中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保证质量、提升水平,为阜新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