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促进常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新理念,促进思想观念大更新
(一)切实解放思想。开放是强市之路,产业是立市之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是准确把握我市发展面临的时代性特征、阶段性任务、前瞻性要求提出的总战略。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跟进全省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竞相发展态势,紧紧围绕突破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体制障碍和主要短板,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处理好发展产业与营造环境的关系、引进战略投资者与扶持现有企业的关系、培育新型产业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主攻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促进既有产能“老树开新枝”的关系。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发展认识大统一、政策措施大创新、开放开发大突破。
(二)把握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新常德新创业的总要求,瞄准“一三五”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总战略,着力抓好产业培强、干部培优、机制培活、作风培实,努力实现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规格数量向注重管理质量效益转变,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从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为加快建设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三)明确主要目标。到2021年,经济竞争力、开放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走在全省前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迈向基本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烟草、生物科技与健康食品、现代装备制造三个千亿产业,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层次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产业格局由“相对单一”迈向“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形成开放经济新格局。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重大突破,一体化通关全面实现,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形成人才聚集新优势。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开放型、创新型、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大量涌现,全社会爱才用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优化服务新环境。“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政府效能显著提高,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培育增长新动能,加速现代产业大发展
(四)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产业发展实行统筹规划,优化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科学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差别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对空间位置相邻、产业发展方向相近的企业和园区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五)突出壮大新型工业。加强产业培育。认真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全省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领导、一个专门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烟草、酿酒、食品、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完成常德烟厂易地技改工程,积极推进“芙蓉王”品牌研发。加快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各区县(市)(含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和西洞庭管理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以下简称“六区”)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德国工业园。到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壮大骨干企业。支持优势存量企业技改扩规,大力培育“百强核心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鼓励创新创牌。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重大科技专项和专利发明进园区、进企业,实施市长质量奖,对企业创建名品名牌依法依规给予奖励,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延长产业链条。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龙头,鼓励引导同类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发展上下游关联和配套产业,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推广体系,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依法依规加大对农产品产地认定、“三品一标”认证奖补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促进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服务公司,提高农民开拓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拓展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开发,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出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依程序设立全域旅游引导资金,支持旅游策划规划、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品牌形象推广。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旅游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鼓励支持旅游企业上市,提高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运营水平。推进旅游与工业、美丽乡村、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营销推广,建立区域旅游营销合作联盟、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机制,持续办好常德旅游节、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节会和赛事活动。到202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桃花源、城头山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柳叶湖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我市打造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成功创建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八)繁荣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德山传化物流公路港、芦荻山农产品物流园、桥南日用品物流园、陬市湘西北现代物流园和斗姆湖空港物流园等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物流公司,引导企业提供物流设计、物流咨询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积极发展乡村物流,形成物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大物流通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商贸业,激活中心城区商业区域,支持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建设会展中心,发展会展业。
(九)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推进影视拍摄基地、奥体中心等文体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承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建设运动健康城市,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知名文体企业,把文化体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防范金融风险,支持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促进保险、证券担保、小贷等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依法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医药、康复、护理、保健等上下游产业互动、相关产业互补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态。
(十)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全面落实帮扶工业企业和企业降费减负的有关政策措施。整合各类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依法依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引导专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股设立子基金,扶持园区和产业发展。构建有利于创业发展的资本支持生态体系,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积极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等,引导工业投、农业投、交建投等投融资公司强化主业服务,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担保增信支持,鼓励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加大本地产品使用支持力度。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制度,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确保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开放经济大格局
(十一)实施全员招商引资行动。实施领导招商,市级领导和各区县(市)(含六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抓招商,分管负责人拿出主要精力抓招商,驻外机构全力招商,工业园区90%以上的干部、90%以上的精力抓招商。实施驻点招商,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重点行业,选派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成立招商小分队,开展驻点招商、点对点招商。实施活动招商,每年组织2-3次大型综合性招商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各类重大经贸活动。实施以商招商,支持企业招商、行业招商、商会招商、委托招商、PPP项目招商,鼓励聘用专业化团队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实施产业招商,立足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完善关联和配套产业,致力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工作。实施资本招商,用好用活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多方位合作,不断壮大重点产业投资规模。实施责任招商,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定期对招商对象、招商进度、招商效果、项目建设等进行调度通报,建立年度“回头看”评估评价体系。实施激励招商,对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按政策给予奖励,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来常注册区域总部、设立后勤基地和研发中心的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到2021年,力争有50家以上500强企业在我市有投资、有项目,各工业园区都有500强企业落户,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产业项目500个以上。
(十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调整转移的重大机遇,建立完善信息库、项目库,增强承接的针对性、实效性。主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力争落户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与其他特色城市的结对联合,促进共同发展。围绕烟草、装备制造、生物科技与健康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着力承接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对已落户的企业从市外引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项目给予支持。
(十三)实施迎德商建家乡行动。充分发挥德商恳谈会、异地常德商会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港洽周、沪洽周、珠洽会、中博会等重要活动,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基地等重要平台,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德商回乡创业,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总部、产业、资本、慈善、公益、营销渠道、专业市场、人才、科技回常发展,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十四)实施德企德品出海行动。立足特色和优势,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走出去”。对 “走出去”的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按政策给予适当支持。大力实施“德品出海”“架桥拓市”,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提高“德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到2021年,对外承包工程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均实现零的突破,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新培育对外投资企业10家以上。
(十五)实施“三外”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外贸、外经、外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破零倍增”计划,积极引导流失在外地的业绩回流到本市,到2021年,引进和培育外贸龙头企业20家以上,外贸出口大户50家以上。稳定和提高产品出口比重,鼓励本地流通型外贸企业代理产品进出口,鼓励支持市内外进出口、货代企业走盐关水运口岸通关,鼓励支持区县(市)(含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或出口基地。引导本地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到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
四、增创区域新优势,实现平台建设大突破
(十六)城市更新实现突破。全面开展城镇带动大会战,大力推进城镇更新提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区划调整优化,实现城市功能配套互补。优化城市生态,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构造城市交通微循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一园一品、一园一景、一园一形”的街心公园。提升城市形象,注重城市形象设计和塑造,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深化城市管理“一改四化”,完善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加强市容秩序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依法依规推进公寓楼安置小区空置房屋上市交易,全面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融入城市。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支持县城提质扩容,加快实施“两西战略”,稳步推进津澧融城、常桃融合,支持和加强小城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和吸纳能力。
(十七)交通建设实现突破。全面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基本形成高速、高铁、干线公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基本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再造常德区位优势。积极增设航空航线,打造空港物流基地;实现黔张常高铁、长益常高铁、宜石常高铁建成通车,力争常岳九铁路开工建设,融入国家交通大动脉;加快益常高速公路复线、安慈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宜石张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实现县域高速公路全覆盖;完成沅澧快速干线建设,建好、管好、运营好老百姓门前的路,形成市域内快速通勤圈;完成沅澧航道、淞虎航道系列整治工程,加快常德港、津市港建设,培植常德水运新优势。
(十八)园区攻坚实现突破。全面开展园区攻坚大会战,充分发挥园区主体作用,把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作为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出台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学校、医院、公交、文体娱乐等配套设施,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使园区既是城市产业核心区,又是生态景观区、优质生活区。到2021年,力争技工贸总收入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1500亿元、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300亿元。支持津澧融合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园区领导体制,由各区县(市)党委(工委)书记担任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园区党工委书记列席同级党委常委会会议相关议题,园区管委会主任列席同级政府常务会议相关议题,选派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园区任职。优化园区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在人才引进、用工、薪酬等方面给予园区自主权,积极向上争取在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探索,构建有利于园区发展的人才体制、管理体制、服务体制,真正把园区打造成政策洼地、人才洼地、发展洼地。
(十九)口岸发展实现突破。建立健全水、陆、空立体口岸体系,支持常德-上海(岳阳)“五定班轮”实现常态化运营,启动德山港二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支持桃花源机场建设航空口岸,力争开通2条以上国际(地区)航线;积极申报建设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并与“湘欧快线”和深圳盐田港联通,开通“常新欧”中欧班列。积极申报建设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含六区)和重点企业建设保税仓等对外贸易平台。大力推进通关改革,融入全国全省一体化通关格局,建成“单一窗口”电子口岸系统,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初步形成常德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口岸、大通关平台。
五、完善人才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大活力
(二十)推进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通过完善政策措施、营造成长环境、加强培训交流、提供公共服务等途径,培育一批视野开阔、经营出色、管理优秀的领军企业家。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由优秀企业家结对传授管理经验,提高后备人才的知识层次、管理能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企业实现投资和经营相分离,支持企业大力引进复合型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国内外知名职业经理人。
(二十一)推进人才引进聚集工程。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对引进的国家级、省级产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补贴,分别按120平方米、100平方米标准以区域同期市场均价给予全额购房补贴。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利用市城区空置公寓楼,合法合规统筹安排专门人才公寓。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摸底,建立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并定期更新,对认定为紧缺急需人才的,在常工作期间提供免费住房,并给予5-10万元安家补贴。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吸引青年人才来常就业创业,对新落户并在常企业工作的博士、全日制硕士学历人才,在常工作期间分别提供10年、5年的青年人才公寓免费居住权。
(二十二)推进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技能人才培育“百千万”计划。每年培育一批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企业首席技师、市级技术能手为主体的高端技能人才,累计培育100人以上。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骨干技能人才,实施“金蓝领”人才工程,从生产一线选拔培养或根据生产需要从市外引进紧缺工种技师、高级技师,累计培养引进1000人以上。加大高级工以上基础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累计培训10000人以上。
(二十三)推进高校发展提升工程。支持现有高校发展壮大,鼓励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技师学院等院校设立发展急需专业。加强政校互动,积极引导高校参与本地发展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高校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智囊团”。大力引进一批高校,加快建设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引进5所以上知名高校在常设立分校或研究院所,打造产业发展智力平台。
(二十四)推进创新创业激励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对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平台分别给予每家100万元、20万元经费支持。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支持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商贸集聚区等平台。支持青年人才创业,每年遴选20个优秀青年创业项目,按实际有效投入给予最高30万元的无偿资助。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典型宣传推介,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十五)推进人才机制优化工程。出台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全方位、常态化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定期组织园区、用人单位开展专项引才活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组织,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奖励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进和举荐人才,对成功引进培育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省市级产业领军人才和市级紧缺急需人才的,按人才类别给予奖励。
六、提升工作新水平,强化战略实施大保障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将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抓好战略谋划、政策研究、项目推进、协调服务等工作,建立通报、会办、考评、问责等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形成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推进实施。
(二十七)培实干部作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凝心聚力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注重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实践中培优干部、培实作风,树立一切围绕、一切服从、一切服务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工作导向,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对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失责的干部进行问责追责。允许探索、包容失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对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实施中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二十八)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诚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带动和引导全社会诚实守信、亲商重商。营造服务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巩固扩大“多证合一”成果,全力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并联式审批,依法严厉查处办事服务中索拿卡要、设租寻租、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畅通政企联系渠道,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交流微信群,市县领导、职能部门和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积极参与,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做好企业服务工作。营造执法环境。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同一监管事项禁止多头执法、重复检查。营造市场环境。严厉查处涉企“三乱”、涉项“三强”等行为,严肃查处在工程建设中规避招投标等行为,严厉查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全力打造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创造安宁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十九)强化社会合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开展平等互惠的项目合作,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申报设立“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贡献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推介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参与开放、人人支持产业的浓厚氛围。
(三十)严格督促考核。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提高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考核权重,严格兑现奖惩。各区县(市)和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年落地开工的产业项目不得少于15个(或总投资额3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不得少于7个(单个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建立月度分析、动态报告等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交流和督导,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督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