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提升“一极两中心”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针对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和问题,确定抓好十大重点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防风险、守底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工程化实施、项目化落实、具体化推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经济总量2020年突破5000亿元,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城市知名品牌数量位居中部同类城市前列,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不断提升“一极两中心”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作出新贡献。
二、重点实施内容
(一)新动能壮大工程
1.推动信息化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企业清洁化制造、多元化创造、品牌化打造行动。2018年,新建100条数字化生产线和30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程、“机器换人”示范企业;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普及率达到70%。拓展中国移动、华为云计算中心的应用功能和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襄阳科技城、华科工研院、襄阳检测认证产业园、襄阳汽车新试验场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检测认证、工业设计、科技成果交易等新兴服务业,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以上,经济增长贡献率52%以上。坚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农田信息化监测体系和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化系统,2020年基本实现农作物病虫防治、田间管理、灾害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商务局〕
2.突破性发展新经济。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大力发展云制造、智慧生产、跨界生产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拓展发展新领域,抢占经济新高地。到2020年,力争新经济企业达到1000家左右,新经济指数位于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同类城市前列。〔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商务局〕
3.加快推进“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终端电子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运用为抓手,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形成龙头产业更大更强、多点支撑更牢更稳的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经信委〕
4.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完善产业链招商推进机制,以壮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引进“引爆型”“补链型”“环保型”项目,壮大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到2020年,争取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100家,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企业300家以上,形成10个以上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减量化增长,确保单位GDP地耗、能耗等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招商局、市国土资源局〕
5.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政府工作质量总体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分别达到60个、65个、200个,重点产品质量省级以上抽查合格率位居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经信委)
6.以改革创新激发和汇聚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巩固扩大“三个一”改革成果,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及“三医联动”、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功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确保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成果合同交易额等指标在全省领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襄阳自贸片区“四港一区”,争取开通国际航班,提升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打造汉江流域开放高地。(责任单位:高新开发区、市行政审批局、市自贸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文化旅游业振兴工程
1.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古隆中、习家池、尧治河、唐城、汉城、鹿门山旅游区、香水河景区、九路寨生态旅游区、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襄阳古城、东津华侨城等景区景点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引爆点”,提升汉江风光带影响力。2020年力争5A级、4A级、3A级景区分别达到2家、10家、30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旅游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招商局〕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建好旅游公路、旅游标识系统、游客集散咨询中心,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3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4A级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旅游景区标准,成功创建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旅游委、市交通运输局〕
3.积极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加快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民宿业,创建一批湖北旅游名镇、名街、名村,支持唐城、汉城壮大影视文化产业,促进“文创”与“文旅”融合发展。到2020年,培育2条国内知名旅游线路,打造20个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委、市经信委、市农委〕
4.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确保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到2020年全面建成运行。办好襄阳马拉松赛、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系列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推进“文化小康”创建工作,2019年底实现“文化小康”村级建设全覆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新广局、市科协〕
(三)现代农业发展工程
1.加快建设“中国有机谷”。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等为重点,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品牌培育,建设有机产业基地,打响“生态襄阳、有机厨房”品牌。2020年,“三品一标”基地认证面积力争达到300万亩,其中有机基地认证面积30万亩。(责任单位: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老河口市,市农委、市工商局)
2.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效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优质粮油、特色畜禽、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林果、油茶等优质农产品基地。2018年办好5个试点,2020年建成10个10万亩以上特色基地,其中茶园面积50万亩。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链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3.推广“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大力发展稻虾、稻鸭、稻蛙、稻鱼等模式,构建以绿色水稻、绿色水产为主要内容的“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到2020年,建设“双水双绿”基地面积30万亩。〔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农委、市水利局〕
4.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培育农民合作社9000家、家庭农场8000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农委〕
5.健全完善农村道路及水利基础设施。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襄阳配套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改革,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以上。打好“四好农村路”攻坚战,2020年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县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建制村通客车比例均达到100%。〔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水利局〕
(四)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1.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加大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到2020年,力争“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30家企业进入“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名单”,新增省认定隐形冠军企业20家以上,力争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到12家和20家左右。(责任单位:高新开发区、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办)
2.加快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增强市场主体规模和整体实力。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向型企业分别达到2000家、1400家、1100家、600家、55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
3.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增效。每年安排1亿元创业专项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优化就业创业生态环境,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20年,实有市场主体达到70万户,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工商局、市行政审批局)
(五)城乡生态振兴工程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大气污染源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关停襄阳安能热电公司、东风汽车公司襄阳热电厂等燃煤小电厂,完成余家湖工业园综合整治任务。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降低机动车排放总量。2020年,禁燃区内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率、中心城市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城建委、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
2.加强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全面转迁或取缔沿汉江1公里以内的化工企业、污染项目、规模养殖场,建立汉江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全面推行“河库长制”,促进水质明显改善。推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快市区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建成运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144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加强水库环境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2020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库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确保市域汉江干流水质始终稳定在Ⅱ类,各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建委、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汉江国投集团〕
3.深入推进“绿满襄阳”行动。实施“精准灭荒”三年行动计划,抓好鹿门山、岘山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推进鄂北防护林襄阳段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襄水全域生态修复与风光带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启动中心城区垃圾分类管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城建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农委〕
4.扎实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新改建61座中心城区公厕、50座景区旅游厕所,完成宜城、谷城两个“厕所革命”试点建设。2020年,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发改委、市城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卫计委、市旅游委、市城管执法局〕
(六)现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乡通信网络设施,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无线襄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网络覆盖体系。开展“千企登云”行动,建设市民“一卡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争创国家5G试点城市,打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市综治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委、市城管执法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枢纽。推进郑万、西武、呼南高铁、蒙华重载铁路和东津高铁站建设,推进雅口、新集航电枢纽建设,构建“三纵两横两支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和一类航空口岸创建。加快建设南外环高速路、内环提速改造、东西轴线、南北轴线等重大城市交通项目。2020年,实现城市快速路、高速路互联互通,打造中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交通体系。(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旅游委、市商务局、市城建委、汉江国投集团)
3.加快推进管网建设。加强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抓好中心城区旧管网改造,推进天然气管网逐步由县城向周边乡镇地区延伸。到2020年建成高压管网510公里,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干管950公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建设主城区渍涝点应急改造项目,加快建设东津新区、庞公新区、樊西功能区综合管廊。 (责任单位:襄城区、樊城区、东津新区,市城建委)
4.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坚持电力供应跟着用户走,提升城市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新能源电力和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适应新城区、棚户区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消除“低压电”、供电卡口,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责任单位:襄阳供电公司)
(七)文明城市创建工程
1.推进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美丽襄阳”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抓好市区160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整治。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建设棚改安置房。积极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实施市区公益广告景观化、精致化、特色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城建委、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商务局、市园林局、市文明办、汉江国投集团〕
2.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启动建设环岘山绿道,完成樊城环形绿道、解佩渚公园、江滩公园二期、水淹七军公园、樊苑公园、襄城滨江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拆墙透绿、庭院绿化,抓好城市道路、城乡接合部、闲置土地净化绿化美化。积极推广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抓好汉江、唐白河、小清河中心城区段岸线绿化亮化美化工作。202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40%以上。(责任单位: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高新开发区、东津新区,市城建委、市水利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
3.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全域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市、县、乡、村文明创建全过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
(八)民生保障和改善工程
1.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全面落实扶贫政策措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创新产业扶贫举措,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抓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南漳、保康、谷城3县如期脱贫摘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扶贫办〕
2.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作,新改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30所,新改建校舍20万平方米、运动场55万平方米;推进襄阳四中、市三中、市三十六中和湖北文理学院的迁建工作,以及推进市三中国际学校、襄阳五中实验中学、襄阳四中国际学校、职教园区的建设。确保生均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高于1000元,市民对义务教育满意度高于75%。(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汉江国投集团)
3.健全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二期住院楼、市中心血站业务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住院楼建设,启动市中医院东津院区建设,新改建19家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进“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健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到2020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5%以上。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
4.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体制,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应用、全程可控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提升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食药监局〕
(九)隆中人才振兴工程
1.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立1亿元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企业试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持续办好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开展“襄阳工匠”“首席技师”评选活动。到2020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2.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完善落户、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机制,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聚才生态,力争每年吸引2万名大学生及15个高端人才团队到襄阳就业、创业。启动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我选湖北·智汇襄阳”计划,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支持顶尖人才团队项目。积极承接“双一流大学”在襄设立分院,建设一批大学生实习基地、公共实训基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3.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队伍。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鼓励引进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建设的实用人才到农村发展。实施“一村一名返乡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培养一支本地生源优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永久牌”村干部队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农委)
(十)基层组织振兴工程
1.推进基层党组织强筋健骨。以增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2018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完成贫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2020年,“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面达到100%。〔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委组织部〕
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办好办实“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襄阳)”,促进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五个过硬”。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依托高校、社会化培训机构,办好基层干部学院,提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组织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交流和急难险重一线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能力素质。(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
3.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严明机构改革中的各项纪律,坚持市县乡协同行动,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委员会、市人社局、市编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大工程数据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每个重大工程均建立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套机制保障的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开发区是本地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制定具体方案,抓紧组织实施。
(二)加强政策引导。各地各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密切跟踪衔接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部门支持,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确保十大重点工程快速高效推进。
(三)加强督办考核。把重大工程完成情况列入市领导年度述职述廉报告内容,列入各工作专班成员及相关责任单位年度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各项工程推进实施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加大督办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格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