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把握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现代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发展,服务于扬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让现代服务业迅速成为扬州转型发展新动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扩大总量规模。加快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张与质态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左右。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驾齐驱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左右。
3.加快项目建设。招引、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到2020年,每年推进4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重大项目产出贡献水平进一步提升,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显现。
4.培育重点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力度,到2020年,培育100家市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100家市级生活性服务业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5.提升集聚水平。构建资源集约、区域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体系,到2020年,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规模达1500亿元。
(责任单位: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推动十大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一)旅游业
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制订和实施更好服务游客、建设宜游城市的政策意见,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态,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近1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
优化核心资源。提升“两古一湖”(古城、古运河和瘦西湖)核心旅游板块,推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景区、瘦西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文化博览城”,建设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推进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三湾湿地公园等景区创建5A级景区,486非遗集聚区创建4A级景区。
推进全域旅游。出台和实施《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扬州段旅游开发,建设长江国际客运码头和运河景观步行廊道,推动运河水上游览线向南北方向延伸。统筹推进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创成一批省市级旅游风情小镇。制定扬州智慧旅游实施办法,打造智慧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自驾游、背包客等个性化、体验式游客。
推进旅游国际化。完善扬州国际化旅游交通体系,打造适应国际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项目,整合提升扬州商务旅游资源,设立海外旅游推广站,实施精准营销,面向全球宣传扬州城市形象,扩大入境旅游市场份额,提升扬州旅游国际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二)软件和互联网产业
以建设“中国新兴软件和互联网名城”为总目标,大力发展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到2020年,全市软件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800亿元。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江广融合区软件和互联网板块(江都滨江新城、生态科技新城和广陵新城)大力发展软件研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互联网平台运营、文化IP等产业。开发区板块以软件研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邗江板块重点发展“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引导其他县(市、区)、功能区软件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引进和培育以组织运营支撑平台、智能硬件、智能服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软件业新兴业态。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推动万方电子、国脉通信、智途科技、易图地理信息、万润软件、恒隆软件、瑞丰信息、宏创科技和航盛科技等一批软件和互联网重点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到2020年,全市新增通过“双软评估”软件企业60家、软件产品200件。
推进“智慧城市”示范应用。以“云上扬州”为重点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带动软件、物联网、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开展好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试点示范应用,打造智慧产业集聚高地,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智慧城市”示范应用新模式。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三)文化产业
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列统企业达500家。
优化文化产业格局。主城区规划建设“一带四片区”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其中“一带”(北城河两岸文化产业带)打造文化旅游新增长点,明月湖片区打造文化消费和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古城片区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名人社区,蜀冈-瘦西湖片区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广陵新城打造文创产业发展“高地”。宝应、高邮、仪征、江都、生态科技新城等地开发打造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县(市、区)样本。城郊乡镇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镇”。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紧扣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两大主题,做大做强工艺美术行业,推进现代先进技术与非遗产业结合;传承雕版印刷技艺,推进古籍复制技术升级与开发应用;延伸琴筝设计、制造、展示、演奏、培训等产业链,打造琴筝产业首善之都;开发扬剧、木偶、曲艺等演艺类非遗资源;举办专项文化创意设计比赛,引导创意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附加值。
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文化企业。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四)现代物流业
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构建完善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现代化物流体系,打造连接苏南、服务苏中、辐射苏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42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4.5%;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50家以上。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以物流基地、配送中心、重点物流企业等为载体,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装备现代化水平。实施扬州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一环、两带、一板块十节点”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体系,重点打造东南道口物流板块和十大物流园区。
推进物流降本增效。聚焦影响我市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入实施《扬州市落实物流降本增效专项行动计划》,优化行业行政审批和货运车辆通行管控,推动货运通关便利化,构建高效运行的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实施物流大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物流企业创A,加大物流信息化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存量资源,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大型物流集团。
加快物流项目建设。以扬州综合物流园(快递产业园)、林安智慧物流园、毅德城、万吨冷链物流二期等项目为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物流业重大项目,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引导加快竣工达效进程。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五)现代金融业
建设全省现代金融发展的新高地,到2020年,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左右,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30%。
优化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推进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业态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构建配套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银行机构总数43家,保险公司总数63家。
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扬州金融集聚区,完善相关专项扶持政策,打造苏中苏北金融改革创新和综合服务先行区。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信贷和资本市场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景区金融商务集聚区(基金小镇)和江都月亮湾基金小镇等新兴金融集聚发展平台,不断增强区域金融的集聚度和辐射力。
推进金融市场创新。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构建科技贷款、投资、担保、保险、中介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缓解农民融资担保难题,开发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六)科技服务业
深入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到2020年,力争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聚焦重点领域。以满足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在研发服务领域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中介和服务外包新业态;在技术转移领域引进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活跃创新要素流动;在科技金融领域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创业孵化服务领域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建设。
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集检测、研发、设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实验室,培育科技服务集聚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30个科技产业综合体,竣工面积累计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培育创新机构。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吸引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企业,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壮大科技创新新动能。到2020年,全市各类科技服务业机构(企业)数达2500家,其中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达200家。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七)商务服务业
以构建助力扬州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6%左右。
建设特色板块。推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在高邮以城南建筑业总部集聚区为载体,建设建筑商务服务特色板块;在邗江以月城科技广场为载体,建设人力资源特色板块;在开发区以智谷科技综合体和西安交大科技园为载体,建设科技商务咨询特色板块;在景区以扬州金融商务集聚区为载体,建设金融商务板块;引导其他地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建设特色商务服务业板块。
发展重点门类。加大对会计审计、认证评估、会展广告、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重点门类培育力度,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业门类,以扬州商务服务业的特色化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商务服务业领军企业,加大对本土商务咨询机构培育力度,推进扬州商务咨询企业资质提档。鼓励通过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力争创建3-4个商务服务业行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到2020年,力争培育4-5家进入全省前列的商务服务业龙头企业。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八)商贸流通业
全面推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扬州市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10亿元,年均增长9%。
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市、区、社区”三级商业中心体系和“两主三副多区”的商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提升“两主”(文昌精致商业中心、京杭高端商务中心)市级商业主中心的核心功能,优化完善“三副”(四河八岸东部副中心、京华城西部副中心、八里与运西区域南部副中心)商贸功能,不断完善19个区级商业中心以及多个社区商业中心的消费功能,提升城乡商贸一体化水平。
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商贸”,推进“互联网+批发零售业”,支持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推进“互联网+住宿餐饮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住宿餐饮一站式云平台;积极培育、规范引导网店、微商等新兴商贸业态,到2020年,重点打造20家业内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零售示范企业。
特色化发展商业综合体。差别化定位现有商业综合体,特色化培育在建综合体,引导综合体错位建设与发展,提升业态复合功能,实现商业综合体特色化发展、差别化竞争、品质化服务。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九)家庭服务业
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家庭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扬州模式,到2020年,培育“优秀家庭服务企业”50家,创造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家庭服务消费需求满足率达90%以上。
以优质服务支撑发展。发挥扬州家庭服务业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家政、物业、居家养老、社区卫生、母婴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门类,实施家庭服务业万人培训工程,开展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
以诚信规范保障发展。建设“示范家政服务站”,制定各类行业标准、规范公约,构建行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忠诚度,研究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开展服务品牌宣传活动,打造可信赖的家庭服务业。
以融合创新引领发展。鼓励在传统家庭服务业引入互联网模式,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引导提升发展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打造医养融合样板;引导物业服务业品牌化、集成化发展,拓展成为“城市物业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创新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家庭服务业龙头企业。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十)健康服务业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业规模达600亿元。
培育发展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亲子教育服务业、大众体育健身业、养老服务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养老地产业及其他健康服务关联产业,打造竞争力较强、附加值较高的健康服务产业链。
引导集聚示范发展。推进健康服务业“长三角区域-省级-市级”三级集聚示范发展,以仪征、生态科技新城等地为重点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健康服务业示范园区。以智慧医疗、医学检验等现代健康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大对新兴业态健康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培育力度。
积极开展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健康服务业牵头城市作用,拓展健康服务业合作领域,提升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水平,力争促成一批合作意向项目。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做好其他现代服务业产业门类发展工作。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功能区、各有关部门)
三、实施提质增效八大工程
(一)重大项目带动工程
坚持“项目为王、效益为先”、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增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实现服务业重大项目总量扩张。坚持每年推进4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工,组织沿江、沿河地区培育服务业百亿和50亿规模重特大项目,到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沿江百亿、沿河50亿重特大项目全覆盖。实现服务业重大项目质态提升。到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占比达70%以上,引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功能区)
(二)集聚区转型升级工程
坚持高端化、高新化、集聚化发展方向,提升1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优秀市级集聚区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新兴服务业领域,打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扬州智谷二期科技综合体、扬州综合物流园(快递产业园)、林安智慧物流园、琴筝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达效步伐,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1500亿元,税收达75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三)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十百千”培育计划。突出软件和互联网产业、现代物流业、创意设计服务业等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100家示范企业。到202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实施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三化”提升计划。围绕生活性服务业优势领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智慧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100家生活性服务业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四)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工程
品牌化。推动品牌特色化。围绕扬州文化、旅游、商贸、健康养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品牌。推动品牌规模化。到2020年,新增国内商标注册500件,全市国内商标注册突破1万件,高知名品牌达50件,在苏中、苏北地区形成品牌领先优势。推动品牌集聚化。重点打造3个集聚一批高资质品牌企业的服务业集聚区,以品牌集聚战略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品牌化发展。
标准化。以标准编制促进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扩大标准覆盖面。到2020年,扬州更多服务业优势行业具备对应执行标准,并完成40项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标准化试点促进质量提升。继续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到2020年,力争获批3个国家标准化试点,10个省级标准化试点,40个市级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化组织建设。到2020年,力争2个全国性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扬州,争创国家级扬州传统工艺产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
连锁化。大力推进服务业企业连锁经营,不断提升连锁经营模式在商贸、餐饮、养老等业态的应用份额。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经营规模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做好规划与标准制订等基础工作,鼓励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物流管理技术,支持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五)“互联网+”工程
提升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以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打造以扬州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区,支持电商服务企业拓展跨境业务。培育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支持本地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招引一批国内外电子商务运营龙头企业、特别是总部型企业落户。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对照《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六大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互联网平台重点企业和优势生活服务类APP。(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强化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互联网产业园、科技综合体等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平台服务效能,不断增强要素资源吸附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星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七)人才建设工程
用好“2+N”人才政策体系,紧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创新搭建人才招引自主平台,加快集聚“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服务业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建设1-2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建设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本地服务业英才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实施服务业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功能区)
(八)创新创业激励工程
实施创新激励。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创新示范企业引导和扶持。实施创业激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组织开展创业项目竞赛活动,集成各类资(基)金、计划,完善和创新金融支持创业的方式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工商注册流程,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为创新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制定和完善各类创新创业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办法,鼓励更多人员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各县(市、区)、功能区)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各地、各有关部门,发挥以部门联席会议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工作体系作用,确保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实现、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健全财政支持体系。围绕行动计划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在注重绩效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扬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优化资金投向,强化资金监管,实现政府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要素保障体系。规划、国土、金融、科技、人社等部门同步做好行动计划中明确的重要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相关要素保障工作。
(四)加强目标考核督查。市发改委依据本行动计划,按年度制定工作要点,纳入市级机关和各县(市、区)、功能区考核,并逐步加大服务业在各级考核的权重。
(五)优化统计服务体系。突出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