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区是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态,日益成为新常态下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比传统服务业要更加明显,特别是文化创意、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与软件、休闲娱乐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内,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该产业上、中、下游或者相关联的企业大量集中分布,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系统。
(一)规划依据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实施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北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国家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二)规划期限
2018—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重点,突出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政策落实,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新态势,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 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近年来,淮北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一是总量持续扩大。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87.3亿元,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长8.7%。201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同比增长6.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2%。二是比重稳步提升。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较2012年增长10.4个百分点。三是投入显著增长。2016年服务业投资完成397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1.4%;201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5.4亿元,同比增长19.7%,成为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四是主体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17家,限额以上企业达到456家。
2.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产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金融业不断壮大。加大招金引银力度,全市拥有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家财务公司、30家保险机构、1家区域四板市场融资中心、10家融资担保公司、20家小额贷款公司、13家典当行,设立省内首家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组建淮北市金融控股集团,形成了各业并举、功能完备金融体系。2016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3亿元,是2012年的2.29倍;2017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40.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2.8%,占GDP的4.4%。二是商贸服务提档升级。编制淮北市商业网点规划、电子商务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等,出台一系列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福尔足袜业、天瑞生态科技、莱博特相框制造三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公司。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40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9亿元,比2012年增长84%;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1亿元,同比增长11.8%。三是文旅产业活力迸发。大运河遗址保护与隋唐柳孜博物院文物保护与开发等4个文化旅游项目入选省“十三五”规划,四季榴园获批国家4A级风景区,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全面改造提升,隋唐运河古镇对外开放,烈山区石榴小镇获批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四是科技服务加速发展。拥有“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双创平台12个,博士后工作站1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建成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火炬杜集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濉溪创新型园区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合作,签订政产学研合作协议132项,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五是试点平台有序推进。濉溪县入选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被评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2年相山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至2017年,濉溪县百善物流园、源创客孵化产业园等7个园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二)基础条件。
1. 区位优势。
(1)公路运输体系。
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圈腹心,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连霍、京台、泗许、济祁高速环城四方成“井”字形,公路物流体系发达。
(2)铁路运输体系
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开通运营。辖区内铁路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京九线,内有符夹线。境内有青龙山铁路编组站等4处大型铁运货场,其中的青龙山站离符离集站24公里,离夹河寨站61公里,途径符夹铁路,青阜铁路交点,隶属上海铁路局淮北车务段管辖,日过往车辆约为2000车皮,日吞吐量约为12万吨,年吞吐量约为5000万吨。
(3)航空运输体系
周边有南京、合肥、郑州、徐州四个航空港,距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
2. 基础设施。
道路:市区干道7纵7横2环,全部环通,多为4~6车道,区内外交通便捷通畅。通讯:数字移动通讯、多媒体宽带网络、ISDNADSL综合数据、智能网、因特网信息等电信业务构建高速通讯平台。供电:淮北市有发电厂三座,装机容量168万千瓦,可确保用电量。供水:拥有25座泵房,54口可用水源井,6座调节水池,直径100mm以上管网600余公里,供水面积120平方公里,目前供水已覆盖到市辖三区、市经济开发区及濉溪刘桥镇等区域。供气: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全面供应淮北市,市区气化率90%,居皖北前列。
3. 政策环境。
为支持服务业发展,淮北市相继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淮政办〔2015〕11号)、《中共淮北市委办公室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等的通知》(办〔2016〕8号)、《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16〕1号)、《关于印发淮北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2016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淮服推〔2016〕1号)、《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16〕38号)、《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16〕39号)、《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淮政办〔2017〕13号)等政策文件。
(三)制约因素。
1.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以科技信息、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测检验、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如科技服务创新体系不健全,直接为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缺乏拥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集聚发展程度低。
2. 牵动性项目较少,服务业集聚效应不突出。作为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在项目建设上,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少,服务业产业链短,大项目支撑作用不明显。在集聚区建设上,服务业发展整体呈现规模小、层次低,集聚板块效应不突出,集聚区发展缺乏规划引导等。
3. 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我市服务业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能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建设。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总体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健康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使淮北现代服务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淮北转型崛起。
(二)基本原则。
淮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突出创新、科学发展。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集中精简、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综合创业投资环境,推进发展理念转型、经济结构转轨、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优势转换,实现科学发展。
统筹协调、联动发展。要统筹协调各主体力量,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突出功能联动,既要注重集聚区与淮北主城功能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又要注重内部各功能区块之间的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融合。
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内部功能分区要求,注重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相衔接,突出交通、能源、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发展。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各类功能区布局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注重环保与节能指标准入门槛的约束,提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生态、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三)发展目标。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要求,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城市转型必由之路。我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同时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框架,产业功能和产值规模大幅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和资源效能显著提高。
逐步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8%,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再新增3家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1. 推进传化公路港、凤凰山物流园、邮政快递物流园等园区建设,改造升级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2. 进一步扩大开放,鼓励域外金融机构入驻淮北;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在乡镇增设服务网点;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新型政银担合作,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快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建设;重点推动食品、铝基材料、电子信息、煤化工等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启动上市工作,推动更多企业挂牌新三板;3.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矿山装备制造、铝制品、食品产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检测新技术、检测方法、检测服务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制定,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互认;4.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等养老服务产业;5. 积极推进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新型业态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商贸业升级改造;6. 加大知名品牌电商的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地方电商平台提速发展;7.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及运动休闲养生相融合的现代旅游业。
三、发展指引
(一)现代物流集聚区。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服务淮北市、辐射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高速出口、青龙山铁路编组站、南坪港码头、浍河航道,建设工业品、大宗商品和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以及一批配送分拨中心,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等行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
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业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在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上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物流业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和运营主体。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建设规划中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鼓励发展和培育具有带动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园区。加快对园区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装载单元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标准装载单元器具在各物流园区之间循环使用。推动园区在具备仓储、运输、配送、转运、货运代理、加工等基本物流服务以及物业、停车、维修、加油等配套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务、报关、报检等政务服务和供应链设计、管理咨询、保险、贸易会展、法律等商务服务功能。
淮北市现有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3个,分别是:濉溪县百善物流园(濉溪县2013年)、杭淮惠龙物流园(杜集区2017年)、青龙山商贸物流园(烈山区2017年)。
至2020年拟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2个:
1. 濉溪县韩村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集聚区,规划在韩村镇建设港区码头群,利用煤矿区及煤化工基地现有的铁路网,连通淮(北)阜(阳)铁路,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2. 农产品冷链物流集聚区,建成集农产品批发、冷藏及冷链物流于一体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二)科技服务集聚区。
科技服务集聚区是指淮北市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依托园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为淮北市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多样性专业技术服务的园区。
引导集聚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和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和支持体系,推进技术转移扩散,发展研发联盟。引进更多项目入驻淮北,提供机制创新中介、技术推广和中试孵化条件。重点扶持和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与咨询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与运作体制和科技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扩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采购,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管理中的承接作用。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促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科技咨询、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加速集聚。
淮北市现有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1个,为源创客孵化产业园(相山区2017年)。
至2020年拟发展科技服务集聚区3个:
1. 矿山机电众创空间集聚区, 新增培育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同时容纳30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驻,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投融资机构5家以上。
2. 淮海壹号众创空间集聚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打造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培训、电商服务、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平台、孵化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
3. 烈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主要以快速成长的电子信息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充分满足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总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家以上企业。
(三)电子商务集聚区。
电子商务集聚区是淮北市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地理位置或虚拟网络平台集聚电商企业、配送服务及辅助企业,形成电商产业链,促进电商集聚发展的专业园区。
充分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制订相关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宣传,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建设与应用。
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龙头示范企业,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激发调动集聚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积极性,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地培育发展与全国资源整合相结合,促进电商平台、教育咨询、运营管理、支付和物流服务等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建设。创建一批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完善产业公共服务,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指导网商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型和服务型企业,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指导网商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向管理先进、设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电子商务企业转型。支持与国内外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紧密、资源整合能力强且能发挥本县生产制造企业产品优势的网商,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网商。加强与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交流合作,优先选引能发挥淮北市优势的网络贸易项目,壮大集聚区内网商队伍。
淮北市现有省级电子商务集聚区1个,为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濉溪县2017年)。
至2020年拟发展电子商务集聚区2个:
1. 颐高电子商务创业园,紧密融合线上服务的O2O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互联网+”创业窗口;致力于打造安徽省级互联网+科技孵化器、电子商务产业平台。
2. 智汇电商产业园,构建电子商务产业培育及人才培育基地、自动化仓储基地,打造“互联网创新思维+电子商务+大数据”公共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产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中心、特色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和结算中心、电子商务全方位综合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企业技术支持中心、电商人才培训和高校实训基地中心。
(四)新型专业市场。
新型专业市场是以产品批发和交易集散为主体,以大宗特色产品批发市场、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商贸城、商贸综合体等为载体,集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储运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
淮北市现有省级新型专业市场1个,为淮北汽贸后市场集聚区(相山区2014年)。
至2020年拟发展新型专业市场4个:
1. 万达商业广场,将建成购物广场、家饰家具广场、影城及书城等,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业圈。
2. 淮北新农商大市场,将形成集绿色农产品示范展区、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平台、农鲜产品批发交易平台、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涉农产品物流园区。
3. 国购汽车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汽车贸易市场及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包括汽车商贸区、汽车商务区和汽车文化区三部分,拟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汽车零售业市场及汽车后市场。
4. 新城吾悦商业广场,提供超大的休闲共享空间,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满足周边居民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重消费需求。
(六)旅游休闲集聚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是依托淮北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集聚区。
帮助旅游企业深入发掘地方旅游特色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申报,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旅游产品做成拳头产品,争取做到名优标准,扩大影响力,并利用品牌效应,推出系列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引导企业开展旅游产品加工观光游,实现产销展一体推进,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包装,从生产环节就能见到旅游效益;打造以山水游为主导,乡村生态游、红色游等多种旅游文化相化相生的旅游文化创意园。
淮北市现有省级旅游休闲集聚区1个,为淮北市烈山区四季榴园旅游发展集聚区(烈山区2015年)。
至2020年拟发展旅游休闲集聚区4个:
1. 南山旅游休闲集聚区,实现旅游经济集聚式、跨越式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当地旅游事业乃至淮北市的旅游经济发展。
2. 隋唐运河古镇文化旅游集聚区,涵盖漕运水利、商业手工业、宗教民俗、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社会管理等各方面。
3. 柳孜大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两条线路,即东西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和南北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东西线文化带主要以大运河沿线镇村文物古迹和遗址为主,重点打造柳孜文化园、隋唐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特色旅游小镇等项目;南北线文化带重点打造濉溪县老城石板街、乾隆湖风景区、口子文化园、刘桥镇凤栖湖等项目。
4. 朔西湖文化旅游集聚区,依托农业示范园,加大杜集特色文化的融入,以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主题,培育健康体育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区域。
四、政策体系
(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2016年淮北市成立了市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工程推进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推进小组的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抓好集聚区规划落实,统筹制定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市直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各县(区)要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相关工作落实,形成联动管理的协调机制。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对服务业集聚建设,主动作为,履职尽责,积极沟通,形成合力。
(二)资金支持体系。
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资入股、以奖代补、担保补贴、基金注资等方式鼓励支持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加大对服务业及集聚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发展的支持。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实行专题研究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引入金融机构撬动社会资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研究国家、省政策动向,把握政策机遇,组织服务业项目的衔接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我市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广开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执行国家已有的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符合政策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加大集聚区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探索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土地保障体系。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安排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布局、用地规模,预留服务业发展空间。对于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按照集中统筹和分级保障、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全市统筹、盘活存量等方式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符合条件的积极争取专项指标。
优先安排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优先安排省、市级重点集聚区内的基本农田调整。收储的土地、依法处置的闲置土地、“退二进三”腾出的土地要优先支持兴办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企业。
合理确定规模和布局,做好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增用地提供保障。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加强产业集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审批后的监管工作,加大对未被消化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健全奖惩和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参考。
(四)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网络体系服务水平。加大通信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宽带及城市光缆网络并重点打造百兆以上接入能力,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建成城市高速宽带网,实现城市光纤化和4G网络城乡全覆盖,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市无线宽带网。
二是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服务业大数据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特色,推动信息互通、联动发展,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电信运营企业、软硬件厂商和系统集成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治理综合平台、智慧民生综合平台、智慧产业综合平台、智慧生活综合平台、智慧双创综合平台,搭建一个智慧的、系统的、生态的“多维应用”体系,为我市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持。
(五)人才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政策,着力引进服务业高层次领军人才来淮北市创新创业,重点引进行业和领域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等,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落实已出台的人才政策,大力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基地。
五、规划实施
(一)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公共平台。
一是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延伸和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链条,形成主导产业明确,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为此,对已经建成的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的设计和规划,进行补链。
二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平台完备的集聚区,降低集聚区企业成本,提高集聚区内企业竞争力,助力我市服务业发展。
(二)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部门考核。
一是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县(区)、镇(办事处)和集聚区管理机构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为建设好淮北服务业集聚区努力。
二是加强部门考核。在全市服务业分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统计体系,强化部门考核机制。对县区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明确责任目标,并进行考核。
(三)优化功能布局,推进区域整合。
从全市整体出发,打破行政分割,科学划分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块,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在审批服务业集聚区项目时,要根据服务业集聚的功能定位,符合条件的加以鼓励,不符合要求的加以限制。对布局不合理的服务业集聚区要进行调整和搬迁,对档次低的服务业集聚区将推进其升级。
(四)注重造型美观,提升内在品质。
服务业集聚区大多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或者交通要道,是城市的名片。集聚区在建筑设计规划时,要强调其造型的美观及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对结构不合理、目标未实现的集聚区给予指导,并要求其尽快升级改造。
(五)加大建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承载、吸纳能力,促进项目建设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和相互发展。在加快推进隋唐运河古镇文化旅游项目、淮北传化公路港项目、万达广场、文创科教城等重点项目的同时,争取在引进层次高、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上有突破,增强我市服务业发展后劲。
(六)完善统计体系,制定合理目标。
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统计体系,加强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工作,完善对服务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统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快建设聚集区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库,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促进统计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加强现代服务业统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信息共享型大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化基础信息数据利用、挖掘,为淮北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七)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社会认知。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成效,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总结好的经验,对先进典型作好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为集聚区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