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瓶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根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鲁政办字〔2017〕20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加快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创泰安农业发展新优势,推动我市农业在更多领域走在全省前列。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新兴业态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农业“新六产”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显著增强。全市建成一批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新六产”示范园区,建设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3个,培育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30家、市级5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的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为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措施
(一)塑造四种新型农业业态
1.鼓励终端型业态发展。以农产品终端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终端销售,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使农产品通过自建服务平台直接配送给消费者。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服务方式,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更加契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直营店、加盟店等终端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推行“线上消费+线下 体验”等模式,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供销社等负责)
2.加快体验型业态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观光(垂钓)、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培植发展消费者参与式体验新业态。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休闲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体验层次和内涵,培育和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加大对古村落、古街区、古民居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推出一批精品民宿。(市农业局、市旅游发展委、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等负责)
3.支持循环型业态发展。加强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打造农业产业上下游有机关联、“资源-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广先进加工技术,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实现农业加工企业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市农业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环保局等负责)
4.推动智慧型业态发展。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一批电商示范县和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立“电商换市”农业发展新机制,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市农业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供销社负责)
(二)发展五种新型农业载体
1.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依托我市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构建“一圈一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圈”即环泰城都市农业圈,涉及泰山区、岱岳区、泰安高新区和泰山景区22个乡镇,发挥靠近泰安城区和泰山景区叠加优势,重点发展观光休闲、旅游采摘、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业态,实现农业园区公园化;“一带”即沿汶河特色产业带,涉及新泰市、岱岳区、泰山区、泰安高新区、宁阳县、肥城市、东平县38个乡镇,重点发展“农业+”融合型、循环型、体验型、智慧型现代农业。力争将“一圈一带”打造成我省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地。(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为带动,集聚现代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关联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功能丰富多样、综合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构建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3.大力发展农业公园。按照“农业园区休闲化,休闲农业公园化”发展思路,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集中建设一批以自然观光、民俗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公园,打造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休憩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4.深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依托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5.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特色小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休闲宜游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打造具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商贸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询、产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培育五类新型经营主体
1.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大户。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农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促使土地等要素向种养能手集中,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效益,积极发展种养、加工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服务业,促进农村分工和生产经营的产业化与企业化,进一步夯实农业“新六产”发展的根基。(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2.壮大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贷款担保等方式,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协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集群集聚发展。(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3.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省、市、县三级创建,引导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推动产业相同、利益相关的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和向公司制企业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4.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良种供应、统防统治、烘干储藏、融资保险等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共享收益的有机统一。开展市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评选认定。引导支持商贸、供销、邮政管理、金融等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和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市农业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等负责)
(四)构建农业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1.推进多元合作。以产业链为利益联结基点,促进各类经营主体之间交叉渗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产前订单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并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优先聘用已流转土地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渠道。(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市供销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2.健全利益分配。引导龙头企业领办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入股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空闲农房、宅基地、土地经营权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的具体形式,建立完善利润分配机制,保障村集体和农民股份收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市供销社、市工商局等负责)
3.加强风险防控。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市、县两级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规范经营主体、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按照流入方缴纳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以县(市、区)政府为主,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等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全市农业“新六产”发展。要抓紧研究制定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与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规划方案的合理衔接。各县市区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意见,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地生效。要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试点等项目,启动实施市级农业“新六产”试点项目创建。(市农业局牵头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从产业化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六产”项目,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等新业态及农业“新六产”发展主体。落实价格优惠政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完善农业用地政策,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定一定比例支持农业“新六产”发展,开展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等设施建设,允许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农业“新六产”。(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物价局、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国网泰安供电公司等负责)
(三)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拓展普惠金融范畴,开展农业互联网金融、大型农机具和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融资等业务。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保险支农模式,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大型农机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鼓励开展支持农业“新六产”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泰安银监分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等负责)
(四)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全面落实职业农民制度,依托各类中高级职业院校,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发展“归雁经济”,为农业“新六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深入开展科技创新行动,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上下贯通、有效衔接的农业“新六产”技术服务体系。(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等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