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甘肃省关于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兰州市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工作方案》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水平,切实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扶贫攻坚教育先行和扶贫先扶智的要求,实施好“一户一策”措施,切实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扶贫帮扶成效,突出教育扶贫“造血”功能,努力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精准聚焦,精准施策原则。按照“全市一方案”、“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的要求,深入分析因学致贫主要原因,找准教育脱贫路径,推动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脱贫资金精准投放。精准对接贫困村户和贫困学生,因地制宜,因村谋划,因生施策。
(二)坚持补齐短板,育人为本原则。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突出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通过帮扶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创业,带动贫困人口素质提升,助推贫困人口脱贫。
(三)坚持全面覆盖,不落一生原则。资助政策全面覆盖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全面覆盖有需求的贫困家庭,“全面改薄”项目全面覆盖薄弱学校,师资培训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教师。坚持政策支持,不落一地;条件改善,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村;困难资助,不落一生。
(四)坚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原则。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系统谋划好教育扶贫重点工程项目,完善教育系统市、区(县)、校三级联动工作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三、目标任务
1.全市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
2.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各级各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4.完善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各类特惠补助资金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5.利用实施“全面改薄”、幼儿园建设、高中攻坚计划、消除大班额等项目契机,建设完善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及设备配备,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6.努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覆盖所有中小学,“班班通”覆盖中小学所有班级,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扶贫对象管理,确保贫困学生信息精准
1.强化精准识别对象。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对接扶贫开发、民政、公安等部门及乡镇村扶贫干部,每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情况摸底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各学段教育特惠政策落实情况,摸清有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辍学学生,分析辍学原因,制定控辍保学计划,落实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体系,保障全市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领域、全体系性覆盖。建立《兰州市在外就读学生信息台账》,对本地户籍在外就读学生定期排摸,建立清单,掌握在外就学及享受资助情况,确保底数清楚、名单准确、政策到位。
2.建立精准数据平台。强化资助动态管理机制,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精准到人到户,受资助情况“上网入库”,资助对象进入、资助、退出实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全程保障,更新完善《兰州市建档立卡贫困受教育人口基本信息台账》,建立《兰州市教育扶贫基本情况汇总台账》、《兰州市教育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台账》和《兰州市因学致贫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台账》,精准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确保贫困学生在每一个学段都能获得有效资助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应资尽资,应助尽助。
(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教育扶贫支撑体系
1.继续推进全面改薄。根据教育发展实际,调整改薄项目不适应内容,保质保量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任务,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攻坚计划、消除大班额规划、足球场建设等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超前谋划,努力激活全市教育资源存量、扩大资源增量、确保项目质量。
2.实施幼儿园建设计划。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区)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规划,把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特别是贫困村延伸列为重点工作,解决好城镇中心区域学前教育严重不足问题,精准测算,按需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幼儿园(学前班)全覆盖,基本构建成全市广覆盖、保基本、兜底线、公益普惠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实施高中攻坚计划。落实国家和甘肃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制定我市高中普及攻坚计划,努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效利用高中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在县域内就学。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优质中职学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
4.努力消除“大班额”。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的决策部署,坚持城乡并重,合理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
5.实施足球场建设计划。按照国家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的工作要求,将校园足球运动场所建设作为推广和普及校园足球的基础性工程,积极进行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切实加大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力度,确保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场地与器材实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足球场建设的扶持力度。
6.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技术手段,建设“兰州智慧教育”、“兰州名师课堂”、“兰州名师在线互动教学”三大云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等教学新模式的应用指导,促进贫困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7.健全教师补充机制。继续通过实施“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接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引进急需紧缺性人才等渠道招聘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教师队伍,缓解农村学校发展人才需求,优化师资结构。
8.强化乡村教师研训。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实现贫困村学校教师五年一轮全员培训,每年组织1000名农村教师进城集中培训,100名农村教师跟师跟班。71个金城名师工作室在农村地区建立二级工作室,培养农村教师1000名,并创新设计乡村教师培训培养路径,努力培育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9.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优秀教师持续向乡村流动,县域内每年交流教师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以上城镇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
(三)政策倾斜强力支持,确保教育扶贫落到实处
1.提高待遇留住师资。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人员补贴政策,乡村教师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放宽乡镇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在评优选先中,向乡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评优比例。采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重新核定、足量配备农村教师编制。精准落实《加强全市教师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发放占教师年均工资5%的超工作量津贴和占10%的班主任津贴的相关规定。按农村山区学校10%,农村川区学校7%,县城(乡镇)学校和城郊学校5%,城市学校3%的比例,新增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指标。
2.健全体系精准资助。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学生资助政策,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实施教育资助,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加强学生资助系统与各级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联系,及时准确更新信息,确保学生资助更精准。
学前教育阶段,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补助)甘肃籍幼儿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入园幼儿每生每学年再增加1000元的补助。
义务教育阶段,认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并对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免除建档立卡贫困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杂费。并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国家助学金。
高职就学学生,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
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不高于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好滋惠计划、励耕计划等学生资助计划。
3.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严格落实“两为主”原则,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享受同城待遇。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营养状况和交通需求为重点,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4.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教育执法和督导,强化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落实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村、校、家长、教师层级目标责任制,实施相关部门联控联保工作机制,依法推进“控辍保学”。建立《兰州市义务教育辍学学生信息台账》,运用学籍管理信息化开展“控辍保学”预警工作,建立学生流失监察和督查制度,发挥县区政府及相关机构控辍保学主体责任,针对性开展劝返复学,有必要的要付诸法律手段,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率为零。
5.多方资助形成合力。加强与工商联、共青团、红十字会、妇联、慈善总会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强化部门联动,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开展“手拉手”活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主动对接各种社会助学公益组织,沟通协调各种形式助学活动项目,实现助学资源合理配置,共同推动全市助学公益活动广泛开展。
(四)努力激活“造血”功能,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1.增强职教扶贫能力。办好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和各中职学校,加大县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推动中高职有效衔接,增强职业教育对农村孩子的吸引力。突出“帮助一个孩子学得一项技能,带动一个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理念,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对接扶贫开发部门,对贫困人口职业教育需求全面摸底,重点面向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参训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推进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准确掌握贫困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准教育指导。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岗位推荐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遇。落实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鼓励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实行贫困家庭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3年跟踪服务计划,使学生实现较高质量就业,力争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3.组织“互联网+教育”扶贫行动。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创新模式,在农村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加强电子商务培训,提升农民群众从事电子商务能力。帮助乡镇村户建立教育学习和咨询服务平台,为贫困家庭和学生免费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提供方便,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网上咨询服务。
4.推进教育结对帮扶。全力构建全方位结对帮扶体系,在原有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继续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幼儿园与贫困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逐步把农村学校纳入一体化办学范围,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5.激发动力扶志脱贫。协同对接教育资助体系、同心温暖工程等和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计划,集聚教育脱贫力量,积极扶志,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倡导积极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注重扶智推扶志,扶志促扶贫,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积极脱贫的意识,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育脱贫攻坚有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工作。相关单位负责在各自领域做好相关工作。区(县)政府要统筹整合本地相关资源,落实教育扶贫各项具体政策和工作任务。
(二)强化督查指导。建立市上定期督查、区(县)经常自查的工作机制。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形式,深入贫困村、学校、贫困家庭落实情况,对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督查评估,对工作落实不力的问责通报。
(三)强化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着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着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激发教育扶贫攻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贫困学生,大力弘扬重教兴学、扶贫助学的传统美德,让重视教育、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