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公布了对2005年全国汽车零部件重点的调查结果。从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距世界先进水平仍相差甚远,甚至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
调查选取了我国绝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的重点企业共760家,其中零部件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13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这些企业分别占据了100余种汽车零部件产品产量的前5名位置,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柱。
调查结果显示,到2005年末,这760家企业资产总计达1606.14亿元,其中流动资产800亿元。1999年,它们的销售总金额为928.74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销售额为631.14亿元;利润总额为55.22亿元,总资产利润率为3.44%,水平较低;研发费用为13.4亿元,占销售总金额的1.44%,较国际市场5%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重点企业资产结构良好,但获利能力较低、投入不足,总体上难以适应汽车产品快速更新发展的要求。
从这760家企业2005年汽车零部件销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呈现出几大特点:
重点企业重配套、轻售后的观念仍未扭转,售后服务个“大金矿”亟待开发。
到2005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452.94万辆,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配件需求量估计在1000亿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金矿”。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高层竞争无序等多种原因,大多数较有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售后服务市场仍然敬而远之。2005年,在100多种主要零部件总计528.9亿元的销售收入中,配套市场销售为416.9亿元,占据了78.8%的份额;维修零售销售额只占15%,为79.6亿元,与售后服务配件需求1000亿元的规模很不相称;此外有32.4亿元出口额。
近一两年来,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商德尔福、博世等在稳步我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开拓售后市场的力度,一些暂时在中国市场上配磁无望的国外中小零部件企业也瞄准了“胃口”渐开的中国售后市场。中国的零部件“正规军”们,面对家门口尚待开发的“大金矿”,是知难而退、甘愿放弃还是要转变观念、奋起直追呢?
尽管我国汽车电子类产品的水平及供货能力严重不足,电子类产品还是向我们展示了它难以抗拒的魅力。
电子化、模块化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两大方向。据统计,目前国外汽车整车成本中电子产品已占20%。然而在我国,这一数字目前还只有3%。近一年来,国内新车型的推出,更加衬托出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方面供货能力及水平的严重不足。仅以在国外轿车上已十分普及的ABS为例,2005年我国只有2家生产ABS的企业,共生产16.6万套销售16.2万套,销售额仅26亿元。
然而在总量还不多的销售额中,汽车电子类产品已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几乎可以说,“电子”已成为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身价的“点金术” 。联合电子是一家生产汽油发动合电子是一家生产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合资公司,产品单一、专业化强。2005年,联合电子销售汽油机电控系统22.8万套,却实现销售额9.6亿元。仔细算一下可以发现,联合电子在市场每销售一套汽油机电控系统就可以换回4000多元的收入。
再看一看后视镜产品:2005年,我国9大主要后视镜企业共生产汽车后视镜460多万个,销售近617万个,实现销售收入1.3亿多元,平均每个后视镜的销售收入不足22元;生产电动后视镜的只有上海干巷汽车镜(集团)有限公司一家,2005年生产30.5万个,销售29.5万个,销售收入近8300万元,平均每个电动后视镜的销售收入达 280多元。与此类似的还有玻璃升降器与电动玻璃升降器的对比。难怪有人断言,缺少了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最终将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专业化生产同样可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同时,对大多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专业化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在为先进的电子技术高颂歌的同时,2005年我国主要零部件企业的产销状况显示出专业化生产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一年中,以生产万向节、传动轴等为主的万向集团凭借44.7亿元的销售收入,一跃成为行业“老大”,比位居第二的上海汇众公司多创销售收入14亿元。这一成绩,也比万向集团去年25.4亿元的销售收入增加了近20亿元。 另一家较具代表性的是开封宏达拨叉(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化的汽车、摩托车、农机系列变速拨叉生产企业,达公司已形成了年产各类拨叉1000万件的能力。 2005年,该公司生产拨叉1032万件,销售1032万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大零部件公司产销量、销售额等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尽管我国目前仍有汽车零部件企业5000余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规模小、效益差、没有发展潜力。然而,对比中汽协对2004年、2005年全国重点零部件企业的调查结果仍能发现,我国主要零部件企业的产销量在增长,生产规模在扩大。
对比结果显示,2004年参与统计的我国主要零部件企业的汽车零部件销售总额为340.46亿元,比2005年少29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1.55亿元,比2005年少23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达134家,比2004年多34家。
对比2005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6家企业两年来的产销情况,也能够明确看出这一趋势,其中万向集团销售收入增长19.3亿元,上海汇众增长3.9亿元;上海延锋增长0.9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挑战,中国汽车整车产品面临着极大的降价压力,占整车采购成本50%的汽车零部件必将首当其冲。随着国内汽车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的建立,中国零部件市场原有的格局必将被打破,规模小、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固然将被淘汰,即使具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的企业也必须从新的角度规划发展。汽车界人士对此已达成共识:零部件企业必经走重组之路,实行强强联合,才能形成规模效益。
有预计,5年之后,国内每种零部件的生产商将只有3-5家,而不是今天的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那么,在5年之扣,这760家企业中有哪些会发展壮大,又有哪些会沉沦消亡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