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根据《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政办发〔2016〕108号)要求,结合《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创新引领、项目支撑、集聚发展,优先培育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大数据产业,提升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集群,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柳州工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2%以上,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30%以上,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0%以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支柱。
二、优先培育四大新产业
(三)城市轨道交通产业
以“项目+产业”模式,重点发展跨座式单轨车辆组装、维修及保养服务,加快发展车体、转向架、牵引变电器、牵引电机、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车辆零部件产品。积极发展PC轨道梁、道岔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产品,引进中国中车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园建设。
(四)智能电网产业
大力发展智能电表、AMI、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虚拟电厂等智能用电设备,积极发展智能变电站、智能巡检、在线监测、智能机器人、智能调度、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光CT/PT、智能变压器等智能输变电设备。引进南方电网、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园建设。
(五)装配式建筑产业
以钢结构和预制混凝土结构两类建筑产业体系为基础,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采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布局,推进建设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国家建筑产业化基地和钢结构及部品部件等建筑产业化聚集园区。
(六)工业大数据产业
统筹布局工业大数据基础建设,推进大数据在柳州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中的应用,以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数据与柳州重点工业领域的全面融合。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全产业链服务创新基地建设。
三、提升壮大六大优势产业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驱动轿等关键部件,加强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电驱动系统、蓄能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引入车用传感器、摄像头、定位系统等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抢占市场先机。
(八)高端装备制造业
依托柳州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培育服务型机器人、无人机研发生产。加快发展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设备、伺服电机、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实现高端工程机械、预应力机械、现代农用机械升级。积极研发生产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电力、国防工业等领域的数控机床产品。
(九)电子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汽车语音识别、北斗卫星导航、通信设备、电子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虚拟与现实技术(VR/AR/MR)等产品,培育壮大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围绕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终端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及车联网技术。
(十)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ITO靶材系列产品、红外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铟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加快发展人工合成云母、珠光材料。积极发展铝合金材料、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塑料复合材料等汽车用新材料。积大力发展抗菌型不锈钢棒线材、镍基双相不锈钢。积极推进石墨烯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十一)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糖业机械、汽车等工业再制造。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着力推广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研发制造污染防治装备、节能装备、清洁能源装备、节能和清洁生产配套设备。
(十二)生物与制药产业
重点发展民族医药、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积极发展生物活性多肽、酵母类、糖氨聚酸、氨基酸类和化学药新品种,加快发展基因工程类药物和生化药物品种的产业化。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十三)工业物流
加快发展大型产业物流集聚区,重点建设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医药等专业物流园。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打造本土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五菱河西基地工业物流园、鹧鸪江钢铁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
(十四)电子商务
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推进柳州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面向中南、西南、东盟等地区钢材现货网上交易中心。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建立广西柳州汽车城网上“汽车零部件交易平台”。
(十五)研发设计服务
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平台,重点建设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服务平台。
(十六)产品后市场服务
引导鼓励企业开拓产品后市场,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品发展和服务增值有机结合,提高企业规模和效益。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贸易服务、融资租赁服务及零部件再制造业务,桥梁用锚具、缆索及配套橡胶制品检测、加固、维护。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七)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鼓励、支持、保护和扩大知识及技术产权的利益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鼓励各类技术创新合作,推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战略联盟。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组织联合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创建柳州轨道交通研究院、广西交通运输铝合金材料研究院、酵母抽提物研发中心、电芯原材料检测实验室,提升完善全国铁路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柳州快速制造工程技术中心、不锈钢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十八)突破关键技术
鼓励企业加强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技术,推进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占领产业技术高地。力争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智能电网产品研发制造、机器人研发制造、3D打印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不锈钢深加工生产、铁路计量检测装备制造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ITO靶材产业化、合成云母研发生产、酵母抽提物生产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九)推进智能制造
紧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广西(柳州)智能制造城建设,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策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及关键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应用聚集区,形成比较完整的关键智能装备产业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鼓励重点企业在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现场制造和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欧维姆锚具及缆索事业部智能工厂建设、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智能工厂建设等一批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
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十)建设示范基地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现有工业园区,突出“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性基地,重点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不锈钢、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见效,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
(二十一)做大企业规模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加强引导、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制定“柳州市3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成长实施方案”,积极支持企业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创新、技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产、对外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做大总量。利用骨干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构筑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2020年,力争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东风柳汽新能源汽车、欧维姆公司、联合电子公司、耐世特公司、银海铝业公司、鼎铭金属公司等7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 20亿元。
(二十二)加强招商引资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和知名企业,实行精准化招商,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从单纯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基地招商转变,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对接,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为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吸引有合作关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户我市。重点推进柳州与中国南方电网、中国中车公司、广西建工集团、中建钢构公司、西江集团合作。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十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稳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设立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改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等。确定一批资源优势明显、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作为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技术优势突出、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十四)支持产业项目建设
新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和新产品产业化项目,按项目投资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给予项目厂房、设备实际投资额10%-12%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4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按项目研发费用开支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给予项目实际费用支出12%-15%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万元。柳州市挖潜改造、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推荐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申报国家、自治区相关专项资金,凡获得国家、自治区财政资金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要求安排市级配套资金。
(二十五)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以资本、技术、产品、品牌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同业兼并、对外联合等形式,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联合体。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兼并重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并在柳州生产经营,按兼并重组后新增注册资本金的10%给予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二十六)大力发展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统筹各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综合运用参股基金、直接股权投资、联合投资、政府出资让利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柳州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3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与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根据项目投资建设需要,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子基金或者直接股权投资模式,争取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形成加快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合力,促进我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二十七)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引导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相对集聚、要素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力度支持示范基地建设,经认定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当年给予100万元示范基地建设资金支持。以后每年组织一次考核,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投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情况,给予适当补助。示范基地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基地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
(二十八)支持重大研发机构建设
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在柳州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对特别重大的研发机构,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别支持。鼓励海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来柳创建专业性公共研发机构,建成后连续三年按研发机构上年度研发费用支出给予10%-15%的补助,每年单个机构最高补助50万元。鼓励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平台,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按现有政策给予奖励。
(二十九)鼓励企业智能制造
对新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自治区示范智能车间、市示范智能车间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国家、自治区示范智能工厂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搭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服务平台,并为柳州企业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的企业,正常运营满一年后,连续三年按平台上一年开展服务收入的20%给予补助,每年单个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
(三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对新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50万、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自治区工业设计奖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奖励。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外包方式进行工业设计活动,按外包合同实际履约金额的1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30万元。大力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检测检验认证服务业,对新设立的检测检验认证机构,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的1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万元。对检测检验认证机构新取得国家计量认证资格认定的,给予10万元奖励。
(三十一)鼓励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格证书、国军标体系证书、武器承制单位证书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新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批国家、自治区国防科工办重大军民融合研制项目的企业,按项目实际投资额1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万元人民币。
(三十二)鼓励银行机构金融创新
鼓励银行机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按照审核确认的质押融资总额的1%对银行机构进行奖励,单个项目最高10万元。鼓励银行机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股权等质押融资业务,按照审核确认的质押融资总额的0.1%对银行机构进行奖励,单个项目最高10万元。对企业通过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过程中产生的评估费,对企业给予30%的补贴,并按照不超过其当年所申请贷款的同期基准利率50%给予贴息支持,同一企业年度最高补助30万元。
(三十三)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融资。对成功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的企业,按融资总额1%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高50万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各板成功实现首发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按融资总额1%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高100万元。对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
(三十四)保障产业用地需求
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土地优惠政策,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土地供应,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和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倾斜。经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柳州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柳政规〔2017〕3号)规定的土地出让价格供地。统筹安排工业用地指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集约化水平,切实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十五)建立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
新引进的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由拟入驻的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启动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程序,研究制定项目支持政策、项目选址布局、行政服务及其它重要事项,在用地、用房、贴息、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尽快投产发挥效益。
(三十六)加快引进培养人才
实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认真落实《中共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柳州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柳发〔2017〕12号)各项政策。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共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柳州创新创业。重点引进拥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一流顶尖人才(团队),对引进的一流顶尖人才(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柳州创新创业,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的,按一事一议原则,3年内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特别优秀的上不封顶。
八、完善保障机制
(三十七)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研究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衔接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县区、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十八)加强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实施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布局方向,作为今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县区、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产品范围内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
(三十九)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供绿色通道,实行重大项目部门协调机制,开展重大项目联合审批,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重大项目审批速度,协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十)完善产业统计制度
切实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为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监测与分析提供统计数据支撑,为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目标确定提供依据。
(四十一)强化评估考核
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监测评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对各县区、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和基地建设推进情况。每年底对基地的建设工作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