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10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我市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省、市决策部署,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目标,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聚焦创新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新精神,着力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能力。重点突破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人才,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2.聚焦开放融合。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顺应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配置产业资源要素,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产出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引进行业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全面提升我市新兴产业竞争力。
3.聚焦产业集群。锚定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全力开展精准招商,通过有效引进增量和积极培育存量,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优化新兴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链条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4.聚焦绿色高效。围绕“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目标,大力开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行企业清洁化生产,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实行产业标准管控、技术管控、排污管控,引导新兴产业向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以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集成项目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围绕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标杆,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打造“万亩千亿”级产业新平台。到2020年,新兴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产值年均增速15%左右;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科创团队,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力争建成科创平台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5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0家;培育引进年收入超百亿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1500家,建成30个左右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引擎、科技双创新高地、企业培育新平台。
1.高端装备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家,培育5—6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认定“隐形冠军”50家以上,培育10个以智能纺织装备、现代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特色小镇)。
重点领域:(1)机器人。推进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本体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的方向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2)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控机床产业向高性能金属切削与成形数控机床、高性能特种加工数控机床、高效数控加工专用生产线、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数控机床刀具、高性能电主轴以及其它高性能机床功能部件等中高端整机、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方向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推进智能纺织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实现纺织印染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打造成为全国高端智能纺织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智能化、自动化、成台套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装卸物流装备、仓储物流装备、智能化系统集成、关键部件及配套等。(3)高端电机。推动电机产品向高效化、机电一体化、成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高速电机、专业化定制电机、智能自动化系统、可实现预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等领域。(4)新能源汽车及关键组件。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交通装备,聚焦突破无人驾驶、车载信息终端、汽车进程服务人机交互系统等智能车网互联关键技术。(5)通用航空。面向国内整机研发生产和关键通航配套,以通航机载设备和航空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大力发展通航制造业,壮大通航制造产业规模和配套体系,提升绍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水平。(6)先进交通装备。重点在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与配套加工设备、轨道交通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工程及养路机械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发展游艇及配件制造业,积极拓展延伸游艇研发设计产业。(7)节能环保装备。发展高端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水污染及污泥处置装备、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装备等现代环保装备及耗材,以及纳米红外线圈电热、超高效电动机、高温超导变压器、绿色建材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着力构建“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体系,巩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的行业领先优势。
2.新材料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3—5个,培育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20家,其中销售规模超百亿的10家。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培育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0—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5—10家重点企业研究院。
重点领域:(1)金属新材料。优先发展中高端金属新材料制品制造产业,提升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鼓励发展中高端黑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军需民供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中高端金属制品创意设计产业;以“创新提质、做精做强”为目标,加快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延伸下游产业链,推进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向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改性材料等中高端金属新材料制品方向提升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2)化工新材料。主要发展新型功能复合高分子材料、功能精细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及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及组件、碳纤维材料等,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3)生物新材料。主要发展生物质转化、生物基塑料、生物基CASE、生物基热固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等,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生物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4)纺织新材料。参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案中明确的发展重点。
3.电子信息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重点领域:(1)专用集成电路及模组。以发展8英寸以上芯片制造业为核心,协同做大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产业,逐步构建“IP高端芯片设计(具有全知识产权的可重用模块)—制造—封测—关键装备材料”的全产业生态链,打造省内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基地。(2)新型显示产品。围绕高端平板显示产品及3D显示等新型技术产品开发,以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和超高清量子点液晶两大显示技术为引领,重点培育引进柔性显示屏等生产企业,推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在日常照明电器上的应用。(3)智能传感器。以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为支撑,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环保装备等主要服务领域,重点培育引进与物联网配套、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传感器企业,逐步推动该产业向人工智能硬件制造升级。(4)新式片式元件。重点发展与移动通讯、物联网、光通讯、医疗电子、消费电子等相关的元器件以及与能耗管理、汽车工业相关的元器件。
4.现代医药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现代医药产业上市企业达到10家,培育1—2家年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年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
重点领域:(1)药品制造。重点加快仿制药原料药向中高端制剂的研发和创新型药物研制及产业化,提升特色优势药剂比重及市场话语权,推进生物医药研发,扩大铁皮石斛等浙产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着力发展中药创新药物,推进中药品牌化发展。(2)医用敷料及耗材。引导医用敷料及耗材领域分层次发展,在巩固医用纱布、手术包、急救包等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湿性敷料、功能性辅料等高科技生物敷料以及医用导管、手术感控等新型高附加值医用材料领域,促进医用敷料向集成型、健康保健型、进口替代型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医用美容产品。积极引进医用美容产品制造企业,重点关注非手术用微整形注射用肉毒素、玻尿酸等微整形产品和手术用美容填充物的假体、植入体以及软组织扩张器等新型材料和产品,培育本地医用美容产品企业和生命美丽健康产业园。
二、主要任务
(一)精准招商行动
1.推进“市县长项目工程”。以实施“市县长项目工程”为主抓手,围绕我市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坚持产业链招商、目标产业招商、龙头企业引商、优势资源引商,实行“一个盯引项目、一名负责领导、一套服务团队”机制,加强重大产业项目谋划盯引,着力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
2.开展精准高效对接。根据重点发展领域有针对性地编制招商目录,深入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分类别、分产业建立项目需求库、技术需求库、人才需求库,充分依托市内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开展定向对接,突出与全球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领域的对接合作,有效提升招商引智针对性和精准度。(责任单位: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3.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实施新兴产业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从项目立项备案到试投产的全过程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落地推进,促进重点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和建成投产,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责任单位: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安监局)
(二)科创领航行动
1.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根据产业集聚度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开展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建立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等多形式创新服务平台载体。(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2.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推广新昌县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经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合作,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机融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企业不断增强创新实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推进智能制造。大力实施“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行动,重点突破一批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制造企业向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大力实施“工业机器人”倍增计划,协同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制造业物联网络,推动新兴产业生产方式向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支持新兴产业企业牵头或参与制订基于“工业4.0”和“互联网+”的行业标准,以标准化提升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的产业化效率,努力向价值链高端进军。(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三)龙头引领行动
1.发挥上市公司引领作用。以资本、技术为核心要素,以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为主要手段,加快构建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上下游合作共赢产业联盟。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内高端并购、跨国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直接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设立各类境外科技研发机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回归。鼓励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在创新集聚区抱团设立科技研发平台。(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2.支持企业上市。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通过培训引导、上门指导、“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加大对企业上市融资辅导力度,制定出台对企业股改、“新三板”挂牌、境内外上市奖励政策,着力推动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上市,实现特色化引领产业发展、规模化促进产业升级。(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
(四)引智聚才行动
1.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人才生态最优市为目标,深入实施《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的重要机制,全面推动人才政策兑现落地,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
2.加快人才招引培育。全面提升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全市域引才体系,深入实施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院士专家智力集聚工程,大力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快推进浙江“千人计划”绍兴产业园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建设,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着力提升新兴产业领域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推进“技能绍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绍兴工匠”培育工程,加大新兴产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机制,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
(五)湾区融合行动
1.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动新兴产业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三年行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和联合产业研发计划。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和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业合作系列活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市商务局)
2.打造产业高地。紧紧抓住我省实施“大湾区”建设战略契机,做大做强滨海产业集聚区,加快产值倍增、能级提升、产城融合,推动“大滨海”成为湾区经济发展核心平台和产业高地。积极参与全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绍兴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绍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绍兴碳纤维新材料制造基地建设,加快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和产业平台进入省重点投资计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六)集群提升行动
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科学谋划,准确定位,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按照有利于集中发力、有利于协调发展、有利于产城融合、有利于项目推进的原则,加快园区整合、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按照差异竞争、优势互动、共建共享的理念,促进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2.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以打造“万亩千亿”级产业新平台为目标,以高新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为载体,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平台能级,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成创新活力足、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兴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坚持“退转改聚”,加强标准管控,联动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和“低小散”工业园区整治。围绕产业特色,发掘创新元素,优化创业环境,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先进智造基地和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督查推进
市发改委作为牵头单位,要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做好任务分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建立“每月一次产业发展分析、一次项目推进督查、一次考核情况通报”机制,切实落实产业推进相关工作。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和成功案例的宣传引导,在全市营造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支持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省预算内补助资金,并给予相应配套。加强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用地、环境容量等要素的保障。(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
(三)强化投资服务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健全完善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市县长项目盯引制、大企业项目服务组等举措,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持开展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试点。以金融财税、质量安全、守法经营等为重点,推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打造优质高效的投资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组办公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 |